新二代陪母回娘家 在印尼的外婆 相聚成永別

 |2017.01.25
1886觀看次
字級
新住民黃燕金(左一)去年夏天帶就讀大學的女兒張芩瑛(右一)、兒子張萬全(左二)回印尼娘家,送老母親(右二)新衣服。芩瑛、萬全姐弟很珍惜這段和外婆相處的時光。圖/王慧瑛

【本報台北訊】回外婆家是很多人童年記憶一部分,對新住民及新二代而言,卻可能是苦澀且遙遠的夢。分隔兩地,再見一面要隔上好多年,但血脈裡傳承的熟悉感,輕易牽起祖孫親情。

讀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系的張芩瑛,感受母親黃燕金想回印尼娘家的心情,爭取參加客委會補助的「客庄新移民的兩代人與兩地情」計畫,去年暑假,她偕媽媽、弟弟張萬全,與另兩組新住民家庭回印尼外婆家。

去年七月二日凌晨到機場,從桃園花五個多小時航程到印尼雅加達,轉機飛抵坤甸機場,再搭四小時車到山口洋市,到印尼娘家已是深夜,這段返鄉路,路途約五千公里,花了十八小時。

新住民想回家

最遙遠的距離

黃燕金返鄉前很忙碌,幫母親添購新衣、八寶粥等禮物;張萬全提到,「八寶粥是外婆最想念的台灣味」。

張芩瑛的外婆曾在台灣生活多年,幫忙照顧芩瑛姐弟倆;這次回印尼,張芩瑛發現八十五歲的外婆退化加劇,會忘記他們名字,讓她有些感傷。黃燕金提到,帶孩子回外婆家,希望孩子知道媽媽兒時曾吃過的苦,更懂得感恩惜福。

黃燕金在台灣話不多,但回到印尼化身嚮導,不斷推薦「這道菜味道特別,吃吃看」、「那間廟很靈,一定要拜」,在家鄉,她一點都不「弱」。張萬全也發現「媽媽回到印尼變得開朗,話變多了」,他心疼地說,母親在台灣朋友不多,以家庭為重心;回到印尼,家的溫度融化武裝,讓她能暫時放鬆,卸下人妻、人母的角色,像回到十九年前,做回還沒出嫁、備受呵護的女兒。

來台靜靜的媽

回印尼好開朗

結束探親行程,再見一面要隔上好多年,黃燕金忍不住淚灑坤甸機場,張芩瑛、張萬全陪著落淚。張芩瑛擁抱母親說:「我會趕緊自立,以後換我帶媽媽回娘家。」

「原來媽媽要回家一趟那麼不容易。」剛滿十八歲的張萬全,常三催四請才肯回家,甚至和媽媽賭氣。他說,媽媽想回家要克服萬難,他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反省過去對母親的態度太任性。

本月六日,外婆在睡夢中辭世,張芩瑛忙著準備期末考,無法隨母親回印尼奔喪,她在臉書寫下思念外婆的話:「道別,一輩子的人生課題」、「感謝二○一六的暑假,有回鄉探望您」、「原諒我期末考不能回去送您,有空就來我夢裡吧!」她慶幸去年暑假有回印尼看外婆,留下祖孫的珍貴回憶,只是去年的相聚成為永別,揉雜著甜蜜與不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