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千年八塔──契丹人的佛教信仰

文與圖/周鐵鈞 |2017.01.09
1617觀看次
字級
中國北方歷史中,曾有一個扶搖而起又神祕消失的民族──契丹。圖/周鐵鈞

文與圖/周鐵鈞

中國北方歷史中,曾有一個扶搖而起又神祕消失的民族──契丹。

「契丹」按其民族語言的意思是「鑌鐵」,喻為堅固。西元一二一八年,遼政權被女真人所滅,在黃河以北廣袤土地上統治二百一十九年的契丹民族卻突然失蹤了,留下的文字記載和各類實物也相當稀少。如今,矗立在遼寧省義縣前楊鄉南三公里山中的八座遼代密簷磚塔,仍默默訴說著契丹民族的佛教信仰。

八座塔始建於西元一○二○年,建塔目的是為紀念釋迦牟尼佛成佛的八個階段。而歷史上北方民族共同信奉薩滿教,雖然佛教在北魏時期就傳入北方,但信眾極為有限,文字記載也甚稀少,古代北方民族信仰了幾千年的薩滿教神祕地消失,在宗教文化界一直是個未解懸謎。

考證得知,從遼聖宗耶律隆緒開始,鼎盛的佛教文化取代了敬仰多神的薩滿教。西元九八二年耶律隆緒在母親蕭綽的扶植下親政。從政治上考量,他覺得缺乏一種精神載體來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他想到了黎民百姓對宗教的信奉,想到了中原人對佛教的崇拜,於是號稱自己是釋迦牟尼轉世,提出「佛即我、我即佛」,築起了八塔,並在山下修建了宏大的八塔寺,供百姓崇奉、拜謁。

為表現出佛的慈善、公正,耶律隆緒在蕭太后的支援下,廢除了「一人犯罪連坐」、「契丹人毆漢人死,償以牛馬」,修改了同罪異論、貴賤異視法等多項帶有民族岐視的條律,全力宣導和平,與宋朝簽訂了「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連年征戰的混亂局面,使長城內外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契丹人信仰的轉移,建寺塑佛的熱情也空前高漲,當時所轄八塔山區域的宜州城(今稱義縣)也相繼建起奉國寺、廣勝寺、淨勝寺、地藏寺、石佛寺等寺院,共二十多處。

寺廟群中保存最為完好當數義縣奉國寺,據記載,奉國寺曾是遼代的皇家寺院,契丹人的重大佛事活動均在此舉行。如今大雄寶殿內仍端坐著中國最大、最古老的七尊佛像,在北方信眾和遊人中頗有知名度。

遼代皇帝推崇佛學的宗旨教義,使契丹人薰陶了漢文化,讓他們為人處世開始仁義、善良、禮智。

出義縣城南行九公里,柏油路左側有一高大的指示牌:八塔山。不遠處,眼瞳便映進大山巍峨起伏的輪廓,猶如懸在天幕下的巨幅油畫。接近山腳,是個有百餘戶人家的村莊:八塔子村。出村翻過一個山頭,眼前一片坦闊,數平方公里的空地上蒿草叢生,一條蜿蜒的小河像條銀鏈鑲嵌其中,這空地就是古時八塔寺的舊址。如今,恢宏的古刹已蹤跡皆無,只有蒼翠中時而傳來一陣陣鳥兒的鳴聲……

再向遠望,平地邊緣陡然凸起一道山脈,在綿延近千公尺的八座峰頂上,矗立著八尊塔影。近前仰頭巡視,景象令人稱奇,八座塔基竟是高近二十公尺的天然岩石,從岩層斑駁的斷面上可以看出,八塔應該始建在一座起伏的山脊上,近千年的風蝕雨浸,鬆軟的山體已經剝落,堅實的塔基漸漸顯露,猶如巨大石柱擎起座座玲瓏寶塔。塔基雖異常陡聳,仍有兩座可以爬上,登著亂石,手腳並用攀上岩頂,放眼望去,見八座古塔形態各異:正方、八角、六角、圓、橢圓……每座塔高均在五公尺左右,雖歷盡千年風雨,青磚仍層面光滑,見稜見角。

天邊湧起排排濃雲,帶來凌厲的山風,呼嘯中猶如夾雜著契丹人馳騁疆場、嘶馬搏戟的喊殺之聲,惟古老的八塔安詳矗立,默默昭示著一個古代民族的興衰起落,未解懸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