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送終恩物吃豆腐

文/朱振藩 |2016.12.26
1579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早年的俗諺中,常聽到「吃豆腐」,這個不雅詞兒,常見於調侃時,自我消遣不妨,假使玩笑過頭,每會引起誤解,對象若為異性,不免有欠格調。關於此詞起源,今已無從探究。但我個人以為,豆腐質軟而嫩,不論男女老幼,都很容易入口,同時滋味清淡,營養至為豐富,成為調侃用語,自在情理之中。另,稱人家貧而美,或是賣豆腐肆的美少女,則稱「豆腐西施」,其狀況有如當下的「雞排妹」或「豆花妹」。過去豆腐是常食之品,曝光率相當高,找豆腐西施吃吃豆腐,恐怕謔而不虐,拉進彼此距離,平添生活情趣。

在長江流域,以往去奔喪時,不論遠近村落,往往舉家光臨。據伍稼青所著的《武進食單》記載:「是日家中即不再舉火。喪家自須置備菜飯款待,率以豆腐、百頁、豆腐乾等作主菜,故舉行一次喪事,有須自磨大豆至半石、一石者。鄉下人赴喪家吃飯,謂之『吃豆腐』,此俗普遍流行於四鄉,抗戰時期亦然。」他還特別強調,這「與時下開女人玩笑,謂『吃豆腐』者不同」,可見同樣是吃個豆腐,其意涵實在大不相同。

豆腐在華人世界裡,一向認定是平民食品,即使貴為天子,照樣也吃豆腐。吳相湘的〈古稀天子與香妃〉一文,提到乾隆在位時,「每逢祭天地宗廟,皇帝雖齋戒,飲食仍照常用葷,惟不飲酒,不食蔥蒜。至於祖先冥誕、忌辰則素食。」他特地從四執世庫檔冊中,尋出御膳房太監每日記錄的〈節次進膳底檔〉及〈照常進膳底檔〉等,發現記錄有云:「八月二十三日,世宗憲皇帝(即雍正帝,乾隆生父)忌辰,此一日遵例伺候上進素,內廷主位進素。卯初一刻,外請祭福陵畢。卯二刻早膳:山藥豆腐熱鍋一品、竹節芡小饅頭一品、蘋果軟膾觔一品、口蘑蘿蔔白菜一品、羅漢麵筋一品、油炸糕、奶子糕,後送菜花頭炒豆腐一品。福隆安(乾隆子侄輩)進雜燴熱鍋一品、鹽水豆腐一品、素包子一品,隨送攢絲下麵,進一品,粳米乾膳進些。」

瞧瞧乾隆吃啥?他在生父忌辰當天,以豆腐熱鍋始,用鹽水豆腐終,吃得清清爽爽,既營養又可口,難怪年已古稀,仍然身強體健,享盡人間福報。

在豆腐製成的菜餚中,我個人甚愛「小蔥拌豆腐」及「豌豆尖煮豆腐」,前者比喻一清二白,後者則謂來青(清)去白。既言為人行事,當求清清白白;亦指人百年後,一切皆歸於零,實不需太計較。

清代名醫王孟英,在所著《隨息居飲食譜》一書裡,對豆腐稱頌再三,說它能「甘涼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中,寬腸降濁,處處能造,貧富攸宜,洵素食中廣大教主也」。面對此一尤物,當然多多益善。只是大豆及其再製品,市面常用基因改造者,食之恐有害,會令人疑慮,應謹慎選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