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載人生 清除雜物,清爽過生活

李偉文 |2016.10.28
1563觀看次
字級

文/李偉文

二○一三年,美國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第五版,正式將囤積行為列為精神病的一種。其診斷症狀包括住處充滿雜物,過度收集東西,對東西難以捨棄,最重要的一點是,缺乏自覺意識,亦即家裡很雜亂和囤積症的差別在於前者願意整理,後者不覺得有問題,根本不想整理也不願意別人幫他整理。據研究,囤積症患者有近八成的人伴有焦慮症,甚至是重度憂鬱症。

讓家裡慢慢被物品淹沒,大概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最常見的是貪小便宜或過度珍惜物品,只要還沒有完全壞掉的東西,就捨不得丟掉,也有些人是好東西捨不得用,永遠只用爛東西;珍惜物品原是好事,但太過度的話,也許是來自內心的不安全感。

第二個原因是捨不得丟掉過往的回憶,雖然保留帶有回憶的物品是人之常情,但是太過度,甚至停留在過去的歲月中,這種念舊會綁架人生無法往前進,也降低了創造新經驗的可能。

有些人遇到挫折或低潮時,會透過購買東西來排解孤單;然後工作太忙沒空整理,不知不覺家裡就塞滿了東西,一旦過了臨界點,似乎也無從下手整理,一天一天過去,年紀愈大,就更沒有精神或體力來整理了。

大量生產的東西愈來愈便宜,連過往值得珍藏的相片也隨著數位化而變成數位垃圾,每個人都要學會整理有形與無形的資產,尤其視野所及的實體空間被雜物占滿時,真的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告訴自己,不要捨不得丟棄那些短期內用不到的東西;提醒自己,東西只會愈來愈便宜,唯一會變貴的,就是容納這些東西的空間。

有人建議若要買東西,就買品質最好的東西,即使價格貴,但是因為很喜歡、很珍惜,會使用很久,壞了也會一修再修、一補再補,不但節省資源,還能建立與物品的感情,重建人與物的關係。

常感慨這個物質過度豐盛的時代,鋪天蓋地的媒體不斷鼓勵消費再消費,衣服穿沒幾次就買新的,電子產品買沒多久又推出新款式、新型號,身邊幾乎沒有多少東西是天天用、月月用,陪伴我們一年又一年的,就像每天見到許多人,通訊錄有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名字,但有幾個可以在夜深人靜時知心地聊上幾句?東西少時,使用率高,反而會因熟悉而充滿感情,不管是物品還是人際關係都要好好整理,不需要的就處理掉,不要讓人生超載。

人的精神心力是有固定存量的,當我們把外在的、看得見的都清理乾淨,才有空間容納看不見的、我們更珍視的事物與價值,比如該知足、感恩等。

(本文摘錄自時報出版《活得興高采烈》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