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丙松夫婦 靠油布傘脫貧

 |2016.10.04
1598觀看次
字級
包丙松(右)和妻子汪月清在傘廠裡晾晒傘。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今年四十六歲的包丙松是中國大陸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昌橋鄉孤峰村的一名農民,他家的兩層小樓在村裡顯得格外醒目。很難想像,就在二○一五年初,包丙松一家還擠在四十多年前蓋的兩間土房裡,幾年的時間,夫妻兩人齊心以勤勞脫貧,傳承著沒落、快消失的油布傘工藝。

由於兄弟姐妹多,包丙松和妻子汪月清在一九九五年結婚後,從家裡僅分得兩間土房和一畝三分地。隨後幾年,包丙松的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僅靠一畝多地的莊稼和山上的毛竹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清苦。村裡曾有意把包丙松一家列為「貧困戶」給予協助幫忙,他礙於面子拒絕了,決定外出打工。由於沒有一技之長,包丙松打工的收入有限,加上孩子們陸續上學,家中的經濟狀況一直處在清貧的狀態。

孤峰村地處皖南山區,盛產毛竹,村裡有一家生產油布傘的工廠。包丙松夫妻在當地扶貧部門的推薦下,先後於二○○五年和二○一一年進入傘廠,學習製作油布傘的傳統工藝。如今,包丙松夫妻已成為廠裡的核心幹部。

油布傘是漢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一千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布做傘面。

油布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製成,全部取材於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北宋畫家張擇端那著名的風俗畫長卷《清明上河圖》中,就已經有了油布傘的蹤影。

涇縣油布傘生產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有著輝煌歷史的油布傘,現在在涇縣也只有剩下這一家。

油布傘的製作工序繁多,一般主要分為傘骨、傘柄、傘蘆盤、傘架、傘衣、熬油等這幾道大工序和幾十道小工序,使用工具有錘子、鋸子、縫紉機、剪刀、量尺、鑽子等等,完成一把油布傘大概需要一個星期時間。

二○一五年初,包丙松推倒土房,拿出幾年來的積蓄,在原址上建起漂亮的樓房。他說:「貧窮並不可怕,只要肯幹,不等不靠,憑藉雙手就可以脫貧。」包丙松夫妻同心,以勤勞脫離貧困的生活,不怕累不嫌煩,傳承著油布傘的傳統工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