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系列 佛光山好?不好?

文/人間福報編輯部整理 |2016.07.22
3180觀看次
字級
佛陀紀念館本館。圖/資料照片

●博鰲亞洲論壇創始人—蔣曉松

在大師幾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懈中,千年佛教,百年佛緣,大師用「人間佛教」這一最令人深入淺出的道理,與時俱進地將佛教與當今社會進行了非常有機地結合,這或許也是佛教在不斷進化和昇華過程中一個作為改革舵手的妙手之舉。

我與大師在一起,無論是眼前、身邊和心裡,都將大師認定是「佛祖」,而同時更覺得他是可親可敬可畏的「人」,我能與大師近距離地、以心換心地切磋,並得以諄諄教導,使我感受到,作為兩岸人的他與我,分別都是中華民族一員,但大師的風骨氣節和萬千情絲,使我更確信:從某一種角度,就某一個意義而言,也許他正是我們萬眾同心去實現中國夢過程中的一位勇往直前、不斷進取的偉人。 星雲大師他有台灣情,但更有中國心,對兩岸的和平心心念念、掛念天下蒼生。多年來,從他的言談舉止流露,令人欽敬。

●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

我出席在佛陀紀念館舉行的二○一四第五屆兩岸徵文頒獎典禮暨大學生茶文化體驗營結業式,之後又暢遊佛館,只能用「三重震撼」來形容佛館─工程偉大、心態開放、社會效應。佛光山的法師、信徒和義工,純粹靠民間力量,把一片荒山化成人間佛國,用最短時間完成偉大工程,很不可思議。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

星雲大師弘揚佛法,不但對台灣有巨大的安定力量,更對兩岸及世界有影響力,大師弘揚人間佛教是做真事、做好事,把佛法、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自己是第一代佛光弟子,希望兒女將來能做佛光山的義工,正式串起我們的佛緣,跟隨伯公(吳伯雄)的腳步追隨星雲大師。

●前華航總經理—張有恆

二○一六年初,星雲大師親自護送千年文物—北齊幽居寺佛首回家,促成「金身合璧」歷史佳話。在桃園機場通關時,我緊跟佛首與大師身後謹慎護持,能在佛首的回歸路上參與一程,是華航的榮幸,箇中的因緣非常殊勝。我以佛教徒的立場來看,更讚歎這是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則盛事。

有佛法就有辦法

●台灣文學家—白先勇

二○一五年我到佛陀紀念館參訪,還記得當時進入五和塔,在佛前虔誠點燈,並坐在觀禮席上體會佛化婚禮的莊嚴幸福。佛館啟建之初,我也曾來參觀過。

落成五年後,再次前來,對於當時地上布滿小石子,四處只見基本鋼構的工地,如今已是草木盎然!很有創意!真是好極了!

中國文學不能沒有佛教的語言,如同佛教信仰帶給人心靈的安定,文學和藝術也能幫助大眾提升人品,減少社會亂象。

●台北花苑創辦人—林秀德

二十多年前,因為到普門寺插花而逐漸學佛。二○一○年,佛光山首次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時,決定由我來籌辦。聽完報告後,我馬上向大師報告:「一個月內達成絕不可能。」大師笑笑說:「林先生,您可以的,有佛法就有辦法。」

起先我不服氣,最後只好硬著頭皮接手,並且在最後一天的深夜裡完成使命。國際花卉博覽會開幕式上,我在致詞時說:「一般花展都要半年至一年前規畫,一個月內絕不可能,但我今天真正見證到星雲大師所講的『有佛法就有辦法』。雖然我不懂佛門中事,但我終於體會,接到任務就勇往直前達到目的,這就是辦法;過程中佛菩薩自會護佑加持,那就是佛法。」

「有佛法就有辦法」自此成為我的人生座右銘,之後全家也虔心信佛。

●天下文化遠見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

一九四九年一位二十三歲的揚州和尚從大陸到台灣,沒有親人,不諳台語,孤苦無援;還被誣陷為匪諜入獄二十三天;但腦無雜念,心無二用,投下了六十年的心血,開創了無限的人間佛教世界。 這位法名「悟徹」的出家人,就是現在大家尊稱的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星雲大師都已變成了「台灣之光」。這是「台灣奇蹟」的一部分,這是台灣「寧靜革命」的另一章,這是中華民國開國百年來的宗教傳奇。

面對所有這些建樹、成就及榮譽,大師大概會淡淡地說:「所有這些都不是我的,一切都是大眾的。」

文化遠見 改變人心

●藝術家—張毅、楊惠姍

二○一一年楊惠姍受星雲大師委託,創作佛陀紀念館普陀洛伽山觀音殿五公尺高的「琉璃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因而與佛光山結緣。

星雲大師對文化是有遠見的,大師是最早在華人世界推廣白話翻譯版《大藏經》,同時也辦報紙、設電視台,不停舉辦文化講座來傳播文化,用最大資源推動文化。因為文化,真的是可以改變一個社會的人心。

●前文化部長—洪孟啟

在擔任文化部次長職務時,參加高雄佛光山舉辦的國際書展,看到全台有五十部雲水書車巡迴偏鄉推廣閱讀,相當感動。於是,我捐了藝術、文學、小說、文化理論、佛像藝術等百餘本書籍給雲水書車。

我最佩服星雲大師有渴求知識的心,縱使小時沒有因緣進學校讀書,但大師用自學方式,增廣見聞,吸收、消化,運用到佈道、演講和書寫,將知識傳播給大眾。

●大覺文化文化執行長—符芝瑛

星雲大師為佛教界寫下不少「台灣第一」。他創辦第一所佛教學校;他是第一位用白話文寫佛學書籍、第一個用廣播電視弘揚佛法的僧侶;台灣第一部佛教電影是根據他著的《釋迦牟尼佛傳》改編的。是星雲大師,在台灣率先舉辦佛學講座、佛教音樂會;率先接引大學生、兒童、婦女參加佛學夏令營;率先讓社會人士體驗「短期出家的僧侶生活」。 二十五年來,有許多機會請益星雲大師,更了解他當年隻身飄洋過海,到台灣篳路藍縷,一手創建佛光志業;那麼大的願心,那麼大的識度,那麼大的波瀾,只為了實踐「佛教人間化、佛教生活化」的宏願。有人問他:全球五大洲奔波,是為了什麼?他說:「這奔波不是為了我自己,只要為需要的人,為佛教,我就去了。」

●台灣詩人、文運推手—瘂弦

佛光山一直以來,作的都是以佛心為文心的工作。我以一位編輯同道吉廣輿先生來作例證:吉廣輿在佛光山的文化出版系統裡貢獻很大,我受他的影響不少。

這樣的事業,也就是我所說的「德業」,每個人都能完成的,而且完成時非常快樂,能達到弘一法師所說的「花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境界!

總統感謝佛光山

●前總統—馬英九

佛陀紀念館於二○一一年正式啟用,我應邀出席落成典禮,並在致詞時表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住在印度的喇嘛願意將珍貴的佛門至寶送交台灣佛教團體保管,代表著對台灣佛教發展的高度肯定,相信「佛陀紀念館」未來將成為佛光山文化、歷史與社會教育的中心,使台灣佛教的發展更具深度與廣度。

星雲大師在一九九二年創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在全球八十多國擁有一百七十多個協會,其中的中華總會在台灣地區有近五百個分會、超過百萬會員,多年來經常協助政府從事救災與社會福利工作,影響力無遠弗屆。

●總統—蔡英文

二○一六年「英翔專案」首次出訪外交,其中在亞松森舉行的僑宴上,我致詞時說:「我們做外交,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提升台灣的能見度,讓世界看見台灣。在這裡特別謝謝佛光山和慈濟,把台灣人的愛心散播出來。不過,光是讓別人看見台灣還不夠,重點是我們要讓別人看見什麼樣的台灣。我們腳踏實地打拚,誠懇地跟人搏感情,一步步去證明台灣的價值,這就是『踏實外交』。」

●國民黨黨主席—洪秀柱

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的貢獻,台灣儼然成為人間佛教實踐的淨土。從大師著作《貧僧有話要說》中,體會到四給的意義,是「給」人的當下,毋須問「為什麼」。

從《台灣選舉評論系列》文中,對於聞聲救苦、尊重包容等意涵印象深刻,政治人物需用心實踐三好、四給、五和,才能走進人民的內心,社會自然更和諧美好。

●高雄市長—陳菊

佛光山五十部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深入服務全台近八百個偏鄉,拉近城鄉差距,提升閱讀風氣,獲得廣大回響,二○一三年更透過國際書展,凝聚文化意識,營造閱讀生活,也歡迎大家到佛陀紀念館接觸優良讀物,看書、愛書、樂讀。

二○一三年春節期間,全台遊客人數第一名的觀光景點就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光山是高雄市重要的資產及寶貝;而且在全台觀光景點前十名中,有三處位於高雄,可見高雄是台灣的觀光熱點。

●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

我於二○○八年到佛光山,參觀春節平安燈會,並前往雲居樓參觀「眾緣和諧—佛光文教博覽區」,看到佛光山四十年來文教、教育的各項成果與發展,以及對社會國家的影響,因此有感而發地說:「佛光山對社會國家的貢獻很大。」離開佛光山前,更向大師說:「實在大開眼界,佛陀紀念館必定會帶給高雄繁榮。」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里長—曾金益

很感謝佛光山為地方帶來繁榮,並幫忙諸多地方事務,不只有電動車等免費提供行動不便的民眾使用,而且還幫忙農民銷售荔枝,二○一三年在佛陀紀念館舉辦的「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活動之熱烈、場面之盛大,讓完全不懂行銷的農民能夠把辛苦栽種的作物賣出,經濟上可以獲得收益。興田里何其有幸,能與佛光山為鄰,有佛祖的加持與庇佑。這幾年來,里民不管在精神、生活或者經濟上,確實都受到佛光山的照顧。

●前日本佛教大學校長—水谷幸正

我有一個不解,我們日本佛教到美國來發展,已經超過一世紀了,但是我們設立一個分別院是那麼的困難,而你們在美國一下子就成立那麼多的分別院,我們淨土真宗要跟你們學習。

我曾經擔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副會長,也很肯定大師創辦大學的理念,一九九三年佛光大學舉行安基典禮時,特地前來參加,我相信佛光大學將會是一所代表台灣的大學,五十年後,更是代表佛教界的大學。

●二○一○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鈴木章

二○一四年我特地安排至佛光山及佛陀紀念館參觀,佛館是佛教傳播中華文化的平台,看七寶瑞光展深刻感受人類歷史受到妥善保存,及佛館對於歷史文物保存的用心。

首次接觸佛光山,看到佛館雄偉建築及多元館藏內容,對所見所聞印象相當深刻,尤其感受寧靜安和的氣氛,處處散發善美氣息,展現人間佛國的清淨莊嚴,令我印象深刻。

感動四給 心量廣大

●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涂艷秋

第一次到佛光山,是一九九四年參加「花與佛學國際研討會」,印象最深的是會議期間接待我的叢林學院學生帶領參觀出坡的地方,途經一處,房舍儼然,有人談笑其間。原來是協助佛光山開闢的老菩薩以及一些流離失所孤苦無依老人的安養之處。這是大師為了讓他們能有尊嚴的度過後半生而打造的「家」。

第二天早上,星雲大師在大殿說法,我本想在大眾散去後留下來請教大師,正巧聽到侍者跟大師稟報新年準備為大師作新衣的事,不料大師竟然回答:「把錢留下來給育幼院的小朋友作新衣服、買書包,我穿新衣和舊衣服一樣,大家都知道我是星雲。出家人不必穿新衣,育幼院小朋友卻需要,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到了學校被同學說是沒父母的孩子,沒新衣、沒新鞋。」我沒有再去請教任何問題,卻牢牢的記住這段對話。日後只要遇到有人批評佛光山,我總要把這段記憶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此後,我有機會就與佛光山往來互動,而且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動,對於星雲大師決定佛陀紀念館不收門票,開放場域讓更多人接觸佛法,我覺得大師的心量真的不簡單。

在這個爭競搶奪的時代,我被星雲大師那句我喜歡「給」深深震撼了,不論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無一處是「取」,這樣佛光山才足以成為這個世代中安身立命的地方。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