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科技 農產品行銷與時俱進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2016.03.29
857觀看次
字級

台灣農業面臨諸多困境,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防止農村的空巢化,其關鍵在於農村缺乏就業機會,可把年輕人留在農村。

儘管這些年來,中央與地方政府推動鼓勵年輕人返鄉務農的計畫,如屏東燕南飛計畫、台南新農人計畫等,在土地媒合、租金補貼、低利貸款、生產技術傳授等給予協助,但因農地被炒作價格飆漲,農地租金大幅提高,農產品行銷管路受到層層節制,產地與消費價格大幅落差。

雖有年輕農戶,運用新網路科技行銷農產品,但受限於經營規模、消費習性、貨款支付、貨源穩定性等因素,成果有限,使得願意返鄉生根的年輕人力有限,缺工問題在農村還是相當嚴重。

新政府想翻轉農業依賴政府補貼宿命,成為賺錢產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畢竟鼓勵年輕人返鄉,不一定要從事第一線生產,應該包括二、三級產業如加工、觀光旅遊、餐廳等,也符合在地化以及產業六極化目標,農業才能脫胎換骨。

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之際,為擴大內需,開始重視農村消費力,透過互聯網每年有四億客戶,交易額達二點八兆人民的中國最大電商企業阿里巴,預計在二○一九年之前,建立十萬個鄉級農村淘寶服務站,專門出售農產品,打開六億多人口的農村消費市場,讓淘寶網路行銷業績更上一層樓。

這樣的做法值得台灣農民參考,也提供台灣優質農產品外銷的重要管道。

台灣農產品外銷,一向是整個產銷供應鏈中最弱的一環,原因包括:產品品質難保均一化、數量供應有季節性、廠商惡性削價競爭、外銷國家進口規範不一、關稅及非關稅障礙等。

新政府的因應對策,還是複製紐西蘭奇異果外銷模式,成立單一外銷專責機構,而不是把焦點放在龐大的網路行銷世界。

台灣有許多名聞國際的農產品,如蝴蝶蘭、毛豆、芒果、鳳梨酥等,未來應該結合互聯網、物聯網等新科技運用,由政府給予專業技能培訓,制定相關遊戲規則,在公平環境下,讓農民、廠商等自由發揮,不宜採獨家方式,才不會茲生弊端(如過去青果合作社),也可以避免落入紅海競爭。

政府正計畫推動的「農業四.

○」,主打智慧生產以及數位服務,希望讓農民成為「科技農業的管理者」,擺脫過去農業給人髒亂臭的印象,同時減少勞工需求,方向正確但是需要時間。

透過網路科技運用,讓生產端與消費端直接對話,去除中間層層轉手費用,實質改善農民生活,並讓國內外消費者建立對台灣優質農產品的忠誠度,應該是未來農業施政重點,別開錯處方籤,壞了農業的發展。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