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張季鸞嗜川豆腐

文/朱振藩 |2016.02.15
1527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名士張季鸞,原籍陜西米脂,其先世均為武人,在明末李自成起義時,曾經立過軍功,到了祖父年代,舉家遷往榆林。其父進士出身,曾任山東鄒平知縣,他即在此出生。常舉于右任之例解嘲,風趣地對人家說:「于右任的小同鄉,是唐代開國元勳、功業彪炳的三原李靖;而我的小同鄉,卻是明末占領北京,逼得崇楨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流寇李自成。」

張交遊極廣,為其父母立碑,曾印妥紀念冊,每從臥室取出。照一般人的想像,它上面題的題詞,一定按五院院長和一些名人挨次而排。誰知他拿來的,卻是四大名旦,依松竹梅蘭之序排列,其瀟灑有如此者,難怪有名士之目。

平日最愛吃四川「砂鍋豆腐」的張季鸞,只要出去打牙祭,布鞋一穿就走,甚至趿拉著鞋,無拘無束,自得其樂。

川菜中的「砂鍋豆腐」,其本名為「崩山豆腐」,用砂鍋煮。或取其在沸水中翻滾之狀,一名「白牛滾澡」。說穿了,就是白水煮豆腐,並無特別之處。而其味美所在,則在於點豆腐所用的汁,此汁非比尋常,必須用十多種不同的調味料配製,而其中必不可少者,為辣椒粉或紅油。

豆腐,色白、細嫩、營養豐富、物廉價美、便於消化,且不含膽固醇,備受人們喜愛。四川味兼南北,其用於點豆腐的凝固劑,有鹽滷(膽巴)和石膏兩種。鹽滷豆腐質地綿韌,石膏豆腐質地細腴,兩者各有所長。川人擅燒豆腐菜,甚至有豆腐全席。但要翻滾久而不碎,非鹽滷豆腐不可。

早在三、四十年前,大台北地區川菜館林立,即使巷弄之內,亦可見其蹤跡。我如點下飯菜,必以「麻婆豆腐」或「家常豆腐」為首選;如果品個味兒,則享「砂鍋豆腐」。不過,後來的店家,已不用砂鍋,而是用有提把的不鏽鋼鍋,下面燒著酒精爐,雖然效果不錯,但少了分拙趣。

目前川菜罕見此味,反倒是豆腐花(一名腦)盛行,常見於早餐中。唯一和「崩山豆腐」相近者,乃麻辣味型的「山泉竹筒豆腐」。

其製法如下:選黃豆入缸,以泉水泡至無硬心,再用青石小磨(註:可用果汁機替代)細磨成漿,入鍋加生菜油少許攪勻,中火燒開,瀝盡渣滓後,再微火保溫,點滷,使凝固成豆花,接著加蓋,用微火煮三十分鐘,豆腐即告完成。接著紅辣醬以豆油炒斷生,入碗添醬油、花椒粉、紅油辣椒、蒜泥調勻,舀入味碟,然後撒上香料,即是其蘸料。最後豆腐舀成片狀,入楠竹盛器內,注入豆腐汁即成。

此菜妙在豆腐老嫩適度,用筷子就可輕輕夾起;而味碟的調製,亦可根據食者的口味而定,濃淡隨意,渾然天成。

可惜此物雖好,畢竟動手麻煩,以致不能常享。在一些小店中,會看到一大鍋,裏面放板豆腐,塊塊勻整續滾,不禁惹我饞涎,點它個一、二塊,就著素肉臊飯或乾麵而食,也算聊備一格,就當是小確幸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