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舍利塔碑文 待譯白話

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報導 |2015.12.11
1469觀看次
字級
六榕寺的千年舍利塔碑文,待譯白話文。圖/取自網路

【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報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作者、唐代詩人王勃,在六榕寺留存《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逾三千字,是中國文學史上至今篇幅最長、內容最廣的寶塔銘文,已塵封一千三百四十年。近日,六榕寺方丈廣發英雄帖,邀請各路學霸將這篇古駢體的碑文翻譯成白話文和注解,讓現代人領略其文采風流。目前已有廣州、香港多位古文獻研究專家有意共襄盛舉。

王勃,出身儒學世家,自幼聰敏好學,為初唐四傑之首。據《人蜀紀行詩序》,他出身於太原王氏,是北朝以信佛聞名的氏族。其思想與創作受到巴蜀佛教影響,存世的諸多釋教碑,還有一些與佛教有關的詩作。

王勃的釋教駢體碑文,典麗精工,堪稱上乘之作。記錄有關巴蜀佛教興衰史實,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史料價值。其中寫到淨土信仰,可看出他對佛教的理解。而描摹寺塔風物,也流露出「澡雪神襟,清疏視聽,忘機境於紛擾,置懷抱於真寂」的宗教情懷。

廣州佛教四大叢林之一的六榕寺,原名寶莊嚴寺,在西元五世紀南朝劉宋年間已建有佛殿。南朝梁大同三年(五三七年),曇裕法師為供奉從海外迎請的佛骨,在大殿前建一木塔,從此寺、塔齊名。明永樂九年(一四一一),山門懸榜六榕,故名六榕寺,塔也改稱六榕塔。

唐上元二年(六七五年),王勃到訪寶莊嚴寺(今六榕寺),其時,舍利塔(今稱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受寺內和尚邀請,參觀並撰寫《寶莊嚴寺舍利塔碑》。王勃在搭船經南海前往交趾(今越南)省親途中,在海上遭遇颱風不幸罹難,年僅二十七歲。

據記載,這篇碑文原本豎在當時的舍利塔旁。之後,舍利木塔在南漢滅亡時焚毀。所幸《王子安集》、《廣東通志》等載有此文,流傳千古。一九九一年,六榕寺請書法家重新撰寫碑文並矗立於寺內。碑文除了記述六榕花塔,更涉及當時的政治、社會、經濟各層面,還有諸多佛教專有名相術語。

目前,六榕寺方丈法量和尚在挖掘整理寺院文化遺產時,希望社會各方專才襄助,將《塔碑》加以注解,譯成白話文,付梓出版,弘之於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