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渡海傳燈人

文/楊渡 |2015.07.12
2343觀看次
字級
《暗夜裡的傳燈人》 作者:楊渡

文/楊渡

台灣著名書法家杜忠誥談起他在台中師範讀書時,因得識呂佛庭老師,而改變了他的人生。以呂佛庭在畫界的才華與輩分,原本應有大學或研究機構來聘請,然因一九四九年遷徒來台的學者、文人太多,他只能在亂世中,先謀一個教職棲身,再將一生藝術修為,教與年輕的學子。

當年的台灣,窮人家的孩子最好的出路是讀書;讀書最好的出路,就是讀師範學校;因為它提供食宿、免學雜費,還給一點零用金。一個窮孩子,可以吃得上白飯(而不必吃地瓜簽),就已經是很幸福的事了,何況有零用金。所以師範學校往往是第一志願。

杜忠誥便是台灣彰化鄉下的窮孩子。他一生未曾想像會碰上國畫、書法、水墨藝術,然而,歷史的大遷徒,卻讓他在師範學校,遇上了呂佛庭,一個被張大千喻為繼他之後最重要的國畫家。他向呂佛庭習畫,後來呂老師告訴他,不僅要做畫,還要習字,於是他開始習書法,一生不輟,終而成為書法大家。

如果不是一九四九年大遷徒,一個台灣鄉下的窮孩子不可能有機會師事國畫大師,更不可能走上書法之路。

藝術家為人津津樂道者,還有吳學讓之於嘉義中學、花蓮師範學校,王攀元之於宜蘭,李仲生之於台北二女中、彰化等等。

水墨畫家周澄,就讀宜蘭頭城中學時受教於畫家江兆申,自此影響了周澄的一生。後來江兆申投入溥心畬門下,轉台北成功中學教書,轉故宮工作,至故宮副院長退休。

透過教育 植入台灣

一九四九年,小小台灣一下子擠進兩百萬人,帶來了太多知識分子、文人、藝術家,他們生存不易,只得輾轉台灣各地,謀求生路。許多高學歷知識分子低就於師範、中學、職業學校、小學等,他們分散在台灣中南部,甚至東部偏遠的鄉村,一如唐君毅說的,這是「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的時代。

然而,這些飄零的生命,卻未曾凋零,而是把文化的血脈,帶到最偏遠的角落,透過教育下一代,深深植入台灣這一片土地上。

現在,許多台灣知名的作家、藝術家,都是在關鍵的中學時代,受到這些渡海來台的老師啟蒙,在藝術薰陶下成長,終而自成一家。除了藝術家,還有作家、詩人、音樂家、科學研究者等,在各地散落文化的種籽。

不管是藝文、醫生、學界、政界的朋友,彷彿每一個人都可以舉例說明他的成長過程中,在某一間中學、師範,總有那麼一兩個老師,曾帶來關鍵性的影響。他們可能是來自北大、清華、杭州藝專、南京中央大學等,無論過去如何輝煌,如何悽惶流浪,現在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教育領域默默奉獻。

流離失所 不忘理想

一九四九年的大遷徒,給台灣帶來威權政治、戒嚴時代、白色恐怖,卻也帶來無數的人才。他們當然不是當權者,否則不會散落各方,他們甚至是受苦的知識分子(例如殷海光、雷震),他們在台灣各地教育學子,默默奉獻一生。這些人才是真正的渡海傳燈人。

這些人對台灣文化社會進步的奉獻,可能遠遠超過成名於外的人。談台灣的中華文化根脈,絕對不能只是看見當政者的政策,而是要看見那些未曾被看見的根,那才是生命力深沉有力的地方。

有大陸學者曾議論道:一九四九年之後,台灣之所以留下更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是因為許多優秀的學者、知識分子、藝術家都隨著國民政府去了台灣,所以台灣的中華文化特別豐厚。

然而,不要忘記了,是那些流浪於民間尋找生路的知識分子,那些苦苦掙扎於生存邊緣的文化人,在流離失所時,不忘理想,不忘人文關懷,終於把文化根脈保存下來。

(本文摘自《暗夜裡的傳燈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