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寓教於樂,推廣保存偶戲文化

文與圖╱胡恩蕙 |2015.07.05
4051觀看次
字級
金光布袋戲的戲偶以新的材料、戲服材質和顏色,參考國外電影、漫畫、卡通,發展出新的人物。
布袋戲舞台原本多為木雕彩樓,80多年前布袋戲盛行,涼州街上有許多布袋戲團,稱為「戲窟」。
中國單人偶戲,偶師提著戲箱,一個人唱戲兼敲鑼打鼓。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位於大稻埕,一棟舊式典雅樓房內。
台原偶戲館典藏與文物管理主任Kim Siebert以吸塵器和刷子細心清理戲偶。
許多戲偶在恆溫恆溼典藏室分類珍藏。圖為各式泉州傀儡偶頭。
一樓工作室,民眾可近距離看到偶師雕刻戲偶過程。

在富有舊台北氣息的大稻埕,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座落其中。館內收藏一萬多尊來自大陸、台灣及亞洲各地具代表性的傳統偶戲文物。

台原偶戲館創辦人林經甫先生,在赴日旅遊的途中,看見一件雕刻精緻的傳統布袋偶戲,心想這麼美麗的文物怎會流落到日本人手中,於是從八○年代起開始戲偶收藏。

為了讓民眾能近距離接觸戲偶,台原偶戲館一樓設置布袋戲師傅工作室,邀請知名偶師賴世安先生雕刻戲偶,幸運的民眾來館即可看到偶師製作戲偶的過程。

此外,由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成立的「台原偶戲團」,則將台灣布袋戲成功推上國際舞台,自二○○○年成立以來,偶戲團應邀於五十多個國家巡演,包括英、法、德、美、西班牙、丹麥、加拿大、土耳其、以色列、日本、香港、中南美洲等地,戲碼除了傳統的《才子佳人》、《老鼠娶親》,也融合東西方文化發展出《馬可波羅》等戲碼,讓世界各國見證台灣精緻的偶戲文化。

館中除了布袋戲偶主題展覽,戶外還有民眾可自行操作的越南水傀儡。台原偶戲館典藏與文物管理工作人員馬思源說,水傀儡固定在長竹竿,浮在水面上,偶師透過長竹竿和細線操作水傀儡。台原偶戲館的水傀儡往往成為小朋友難忘的互動經驗。

台原偶戲館內逾萬尊來自世界各地,有些具有相當歷史的戲偶,則端賴具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物保存專業訓練,現任台原偶戲館典藏與文物管理主任的Kim Siebert負責。

在辦公室中,Kim細心地拿起吸塵器,用刷子輕刷具有近百年歷史的戲偶臉部,以除去灰塵。Kim說,每個戲偶進館前,都會先仔細檢視文物表面與結構是否穩定,並進行此清理程序,確保戲偶不致有木屑、灰塵、黴菌、蟲蛀等問題,再放入典藏室內,以恆溫、恆溼控制環境,讓具有歷史的戲偶可良好保存。

Kim指出,台原偶戲館典藏與文物管理部長期徵求義工,且開放給大學生、研究生申請實習,讓有興趣者能近距離接觸文物典藏保存工作,而今大部分實習申請集中於暑假,已有不少台灣及國際學生參與。

目前舉辦的《藍色時分》特展,展出台灣及非洲相關藍染服裝的戲偶及文物,呈現出一場劃時空的對話,展期至9月13日,歡迎參觀。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收藏:古今布袋戲偶的演進

「緊張、緊張、緊張! 刺激、刺激、刺激! 金光萬道、瑞氣千條!」

許多三四五六年級生,對這樣的口白一定不陌生。布袋戲是台灣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而位於大稻埕的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收藏來自大陸、台灣、及亞洲各地的傳統偶戲文物,為台灣布袋戲文物保存,盡一分重要心力。

典藏與文物管理部主任Kim Siebert解釋,偶戲從大陸福建流傳至台灣,台原偶戲館正展出的「中國單人偶戲展」,即為一位偶師提著戲箱,一個人唱戲兼敲鑼打鼓、做音效,自己一人就能到處巡迴表演。這種單人偶戲從大陸東北到海南島都能看到。

布袋戲在清朝傳入台灣,二二八事變後,政府禁止外台戲演出達一年,許多布袋戲團遂從外台戲,轉為內台戲,在戲院售票演出。為了吸引民眾買票,布袋戲團參考武俠小說發展出吐劍光、放飛劍、展氣功的「劍俠戲」,受到歡迎。

民國四十年布袋戲外台戲解禁,李天祿率領的「亦宛然」於翌年起參加全省布袋戲比賽,連續獲得二十多年北區冠軍,奠定其布袋戲盟主地位。

受到內台戲武俠效果的影響,布袋戲後來發展出「金光布袋戲」,舞台更加華麗,加上七彩燈光或閃燈、Disco燈來營造場面,為了配合詭譎多變的劇情,音樂以黑膠唱片、卡匣的流行音樂,取代原本現場南北管鑼鼓伴奏,並使用特殊音效、砲管、煙火營造「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場面。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年是金光布袋戲的極盛時期,金光布袋戲的戲偶以新的材料、戲服材質和顏色,參考國外電影、漫畫、卡通,發展出新的人物。一九七○年黃俊雄將《雲州大儒俠》搬上電視螢幕,劇中人物史豔文、藏鏡人、哈麥二齒等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並曾創下百分之九十七的高收視率。

一九七四年三家電視台以「妨害農工正常作息」,加上政府推行國語政策,布袋戲遭到禁播。一九八○年代雖然又重新開放,但電視布袋戲收視率不如從前。後來黃俊雄的兒子黃強華、黃文擇兄弟,以霹靂布袋劇集轉進錄影帶出租市場,並進一步擁有霹靂有線頻道,甚至二○○○年發行動畫電影《聖石傳說》,為布袋戲開創新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