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像社會孤島 600萬人很孤寂

陳玲芳 |2014.12.03
1321觀看次
字級
呂怡慧(後排左二)長期協助社區長輩持續找夢,讓長者再發現自我價值。圖/謝恩得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最新「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發現,近年來受低薪與食安問題影響,三成六國人對心身健康與未來不樂觀,「愈老愈悲觀」;另有三成二受訪者曾有「孤寂感」,待業者、離婚喪偶、獨居者是「社會孤島」高危險群。精神科醫師建議,應以「三五成群、精健家族」模式,走出悲觀、走出孤寂。

精神健康基金會昨天公布「二○一四年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隨機抽樣一千零六十八名、二十歲以上成年人電話訪問,發現整體精神健康得分八十三分,略高於兩年前八十一點六分,但「心身健康」、「個人價值」、「生活掌握」、「家庭健康」四個層面,「心身健康」和「個人價值」得分偏低。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醫師表示,在「心身健康」層面中,國人自評對「記性表現」、「睡眠品質」和「今年整體健康狀況」不甚滿意;在「個人價值」層面,認為「成就表現」和「能力特點發揮」不夠理想。

逾三分之一受訪者,對於未來不樂觀,隨年齡增長,有悲觀加劇的趨勢,認為未來會更好的樂觀性(滿分一百分),四十一到六十四歲受訪者七十一點八分,六十五歲以上六十三點四分,均低於精神健康的標準值八十分。

楊聰財說,近六百萬人口在過去一年曾有「沒人陪伴、不受重視或被隔離孤立」的感受,精神健康指數不及格。「孤寂感」程度愈高的人,精神健康狀況愈不理想,且與「就業狀況」、「婚姻狀況」和「居住狀況」有關。

精健會董事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胡海國表示,人與人的關係日漸疏離,當面臨突如其來的壓力或人生挫折時,可能因缺乏旁人的協助或支援,無法渡過難關,包括待業者、離婚喪偶者、獨居者都是形成「社會孤島」的高危險族群,需家人親友的關心、照護。

胡海國建議,國人應於親友、同事、鄰居間落實「快樂之分享」、「煩惱之分擔」、「脆弱給支持」、「困境給協助」四個行動,共同構築可信賴的人際支持網絡,減少精神層面的傷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