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進補
中醫建議冬季進補應「平補」,體質噪燥熱、常熬夜、三高慢性病的人,應避免吃太多補品。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周五「立冬」,不少人準備好好「補」一下。有人常用麻油等熱性食材進補,一不小心補錯,反而口乾舌燥、睡不著,「愈補愈大洞」。
中醫師提醒,「補冬」要看體質與天候,不能年年都吃同一套;今年冬季偏乾冷,度冬重點在增強免疫力。
張小姐平日手腳冰冷,以為體質虛寒,拚命以麻油入菜「食補」,想讓身體熱一點,不料適得其反,麻油雞、麻油麵線等各式麻油料理,使得她白天口乾舌燥,夜裡輾轉難眠。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師江昱寬表示,手腳冰冷不代表體質虛寒,可能患者當時體質偏燥,吃燥性食物反會加重不良反應,應多吃滋潤食物,如銀耳蓮子湯、花生與黑白木耳,還有深色蔬菜和桑椹等。
江昱寬表示,中央氣象局預估,今年大陸冷氣團偏南,乾空氣影響台灣,冬天既乾又冷,養生之道著重保暖防寒和提升免疫力。他建議補冬食材和藥材,應包括薑、木耳、山藥、百合、黨蔘、紫蘇葉和防風等,提升免疫力為主,身體有抵抗力,自然少生病。
他說,薑有擴張微血管效果,但吃過多,氣會散掉,適可而止;木耳有豐富膠質,能潤肺,有益關節活動;山藥健脾胃,可啟動氣的運轉,提升腸胃道抵抗力;百合能發揮安定效果;黨蔘與防風補氣,增加抵抗力。紫蘇葉泡茶代替茶飲,可提升免疫系統。適量黃耆有助於虛寒體質,藥膳、茶飲中適量加一點桂枝、肉桂,也能活血、增添香氣。
如何分辨體質?江昱寬舉例,冬天手腳冰冷,四肢寒冷多為表面抵抗力較不夠、氣血循環較差,如果加上感冒偏咳、痰白清稀,吃寒性食物症狀就加重,屬偏虛寒體質。
若感冒後發熱、發燒,身體發炎明顯,口乾舌燥,伴隨頭暈、頭重、血壓高,就屬偏熱體質。不過,有很多人屬於「冷熱夾雜」體質,會隨季節、身體狀況改變不同,他建議應由專業醫師判斷。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師楊淑君提醒,慢性病患者更要小心,最好先諮詢中醫師再選擇適合藥材。建議均衡飲食、注意生活作息,以溫補藥膳搭配簡單茶飲和穴位按摩,強健身體迎接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