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鮮為人知的二戰史 Google earth照古今

文與圖/廖振順(北市萬芳高中地理科教師) |2014.10.04
1960觀看次
字級
台北夜景絢爛動人,但一般人可能不曉得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統治的台灣曾遭到美、蘇軍隊轟炸。圖/杜建重
總督府被大型炸彈直接命中兩次(紅色箭頭),以及被較小型炸彈命中數次,屋頂破裂與彈孔可看出,照片左上方是電力株式會社和圖書館。
高等學校(今日的師範大學)的操場被布置了防空設施,此舉無疑危害到校園的安全。
松山機場塔台、建築遭受到密集的轟炸,不過偌大機場也僅存三架飛機停在地面。
紅色圈是尼米茲的作戰計畫,灰色圈是麥克阿瑟的意圖,無論占領是菲律賓還是台灣,都可以切斷日本但要生產與油料供給的聯絡。尼米茲主張進攻台灣,若是當年羅斯福站在尼米茲這一邊,那麼,登陸呂宋島作戰,就變成登陸台灣大作戰。若真是這樣,日本人做的馬尼拉大屠殺,也許會變成台北、高雄大屠殺。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美軍曾經對日本占據下的台灣進行大規模轟炸,然而,美軍為什麼要轟炸?轟炸了哪裡?結果又如何?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轟炸台灣?自從日本發動珍珠港偷襲事件之後,迫使美國向日本宣戰,在太平洋戰區,由於幅員遼闊、島嶼眾多,美軍不可能一個島一個島地占領,採取跳島戰術占領一群島嶼中的關鍵性地點,是比較合理的作戰方式,當尼米茲將軍和麥克阿瑟將軍的部隊,即將在菲律賓會合的時候,兩位將軍的戰略卻出現嚴重分歧,尼米茲將軍主張攻打台灣,但是麥克阿瑟將軍堅持信守對菲律賓人的承諾,要求攻擊呂宋島上的日軍,最後只好讓羅斯福總統出來協調,當然歷史告訴我們,麥克阿瑟的堅持獲得總統的支持。

在攻擊呂宋島之前,必須切斷從台灣過來的運輸補給,美軍第一次對台轟炸在1943年11月25日,十四架B25轟炸機從江西遂川起飛,轟炸了日軍台灣新竹州飛行基地,毀損日本軍機共五十二架。1944年10月12日,當菲律賓的雷伊泰灣大海戰正要開打的前夕,由屏東東港出發的日本水上偵察機,在台灣東方海上發現美國航空母艦機動部隊,日本開始攻擊美艦隊,連續5日的台灣空戰就此爆發,日本說擊沉了四十五艘戰艦(嚴重吹噓),實際結果是美軍僅有兩艘巡洋艦受重創,但是日軍損失三百一十二架戰機。

雷伊泰灣大海戰之後,日本的航空母艦已經全滅,接著美軍占領呂宋島,擁有呂宋島後,美軍轟炸機隊開始定期對台灣的軍需產業進行轟炸,例如屏東、虎尾等地可製造酒精燃料的糖廠、高雄港及岡山的飛機製造廠(光此廠就挨了六百五十噸炸彈)。

對台北最嚴重的一次轟炸是發生在日本投降前的5月31日,從菲律賓蘇比克灣起飛一百一十七架B-24轟炸機,對台北實施三個小時、三千八百枚炸彈的無間斷轟炸任務,轟炸目標主要集中在清朝時期建構的台北城範圍,主要目標包括總督府、司令部、軍營、火車站和防空陣地,由於當時日本已經沒有戰機可用,所以松山機場僅轟炸塔台設施,飛機跑道反而不理。

總督府是首要目標之一,有大量炸彈落在總督府周遭,當時轟炸機的投彈瞄準,沒辦法像現在的雷射導引炸彈般的精準,所以可以看到像是二二八公園、北一女中都有不少炸彈留下來的大大小小坑洞。照理講,學校不應該被列為轟炸目標,但是學校和軍營看起來實在不容易分別,而且有的學校操場還被用來布置成防空陣地,所以才會成為美軍轟炸目標。

不過,那時候的精準度並不像現在那麼精準,以總督府來說,在當時被轟炸了兩顆炸彈,不過好幾處司令部則是毫髮無傷。而火車站來雖然目標看起來巨大又明顯,但當時的台北火車站和萬華火車站在轟炸過後卻是毫髮無傷,反倒是萬華火車站旁邊的民宅燒掉了一大片,形成明顯的對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