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國界音樂家 譚盾 文化是最好的音樂題材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4.09.21
2393觀看次
字級
譚盾於南門甕城內的《交響地圖:新絲綢之路—長安》交響音樂會。圖/中新社
譚盾現身杭州大劇院的媒體見面會,今年十二月,譚盾與杭州愛樂樂團將在杭州大劇院舉行《女書》音樂會。圖/中新社
由譚盾擔任音樂總監,馮小剛監製,王媛媛編導的北京當代芭蕾舞團舞劇《夜宴》登上天津大劇院歌劇廳,演出一場中國版《哈姆雷特》。圖/中新社
《新絲綢之路—長安》,與絲路沿線的伊朗、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日本等國的六位絲路古樂音樂家,共同演繹他所創作的樂曲。圖/中新社
譚盾帶領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費城交響樂團首度於湖南大劇院演出,演奏他的微電影交響詩《女書》。圖/中新社

出生於湖南,榮獲格萊美、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等多項國際大獎的音樂家譚盾,幾年前在台北的一家書店裡讀到「女書」的相關資料,讓他深深著迷,經過五年的研究,創作出新作品《女書》,他說:「每一個民族的背後都有一條母親河,承載著人們世世代代崇敬和魂牽夢繫的人類文化,『女書』就是這條母親河中的一滴水。我用音樂的形式呈現著母親河中最高貴的一滴水。」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出生於湖南,榮獲格萊美、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等多項國際大獎的音樂家譚盾,日前以音樂詮釋俠義,於青島大劇院舉行《譚盾.武俠》音樂會。舞台上播放著二○○一年導演李安執導的電影《臥虎藏龍》、二○○二年張藝謀的《英雄》、二○○六年馮小剛的《夜宴》,譚盾現場忘情指揮,帶動整場氣氛,讓人見識到這位在國際上發光發亮,卻從不忘「文化根本」的音樂家的迷人風采。

尊重傳統,甚至發願傳承文化,一直是譚盾行走國際樂壇的特色,去年三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以他在音樂上的影響力,任命他為親善大使,希望譚盾能用人類共通語言——音樂,來推動全球文化傳承和水資源保護,當記者問譚盾得此殊榮的感想,在教科文組織總部與媒體見面的譚盾仍然只說:「是中國豐富的人文資源給我提供了這次機會,我很感激中華文化!」

從未受過專業訓練

統整過去的新聞資料,可以看出譚盾對文化的「感激」,絕非口號、矯情,他談到音樂時,總是眼神閃亮,態度熱誠,曾有陸媒記者寫道:「譚盾從未挑釁和鄙視公眾在意義上的困窘,或者對於音樂的無知,他謙遜儒雅,慢慢地表達自己關於音樂的思考。」

這或許與他自己走上音樂之路的過程有關。一九七八年,中國大陸恢復高考,雄心勃勃的譚盾只帶著自己的破舊小提琴前往中央音樂學院應考。當時監考老師出第一題時說:「你給大家拉段莫札特的曲子吧!」譚盾說,當時他從未受過專業的音樂訓練,對於什麼是「莫砸頭」,全然無知。

後來老師再出題:「那你拉段貝多芬的吧?」譚盾仍然一副不知其所以然的表情。最後,監考老師沒辦法,只好耐著性子說:「那你隨便拉吧!」譚盾當場拉起自己創作的家鄉小調,沒想到,這一拉,卻令所有在場老師大吃一驚,最後順利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

進入學校後,他仍獨樹一格,大二暑假,曾一個人關在教室裡寫生平第一部交響樂《離騷》,他運用了板鼓、簫等民族樂器,試圖詮釋兩千年前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我的老師當時很不滿意,說你有這麼深刻嗎?你有這麼多牢騷要發嗎?後來這部作品得了一個大獎。」譚盾談及這段往事,笑得很開懷,甚至開玩笑地說,自己搞不好是貝多芬轉世。

搶救消失中的文化

幾年前,譚盾造訪台北,在一家書店裡讀到「女書」的相關資料,讓他深深著迷,他隨即直奔「女書」的流傳地——湖南江永一探究竟,展開長達五年的研究。「五年裡,最初找到十三位懂女書的老人,在做完交響樂微電影後,只剩下七位。」他說,不斷有人故去讓團隊的每一次離開都充滿惶恐,真實感受「搶救正在消亡的文化」的急迫感。

流傳於中國東南腹地湖南江永一帶的「女書」,是目前世界現存的唯一一種女性文字,完全由女性創作、傳授和使用,字形飄逸舒展,字音富有樂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那裡,譚盾發現當地女人雖吃過很多苦,流過很多淚,但臉上總是洋溢著快樂與溫暖。譚盾發現:「這是一群活在夢裡的人,她們用女書造就了自己的理想王國。」因此在音樂作品中表達了這真實的情感。

他從視覺、聽覺雙向角度展現「女書」,以微電影交響詩這一全新概念,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訴說「女書村」的故事,展示濃厚的原生態民族氣息。同時結合交響樂和豎琴,搭配鏡頭中傳統的女書歌謠,使得《女書》音色充滿中國古典韻味。

作品吸引頂級樂團

今年九月初,他現身杭州,發表微電影交響詩《女書》,譚盾說:「我們活著的人一定要把祖先傳到我們手上的優秀遺產發揚光大。拿在手上就像珍珠一樣閃閃發亮,不能讓珍珠在我們手上變成了銹鐵。」

回想起過去五年的經歷,他感觸良多地說,「每一個民族的背後都有一條母親河,承載著人們世世代代崇敬和魂牽夢繞的人類文化,『女書』就是這條母親河中的一滴水。我用音樂的形式呈現著母親河中最高貴的一滴水。」

目前這個作品連世界最頂級的交響樂團,都表示出強烈興趣,包括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及日本NHK樂團對這部作品進行了共同委約。


自己就是音樂巫師

譚盾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自比湖南巫師,他說:「巫師看到所有的東西都是神靈的,他看到風可以和鳥對話,石頭可以和樹葉對話,小提琴可以和河對話,這是我小時候聽聽外婆講的,所以我想成為一個音樂巫師。」

這位音樂巫師同時自豪自己的粉絲大多數來自年輕族群,「我最自豪的是有很多年輕觀眾。」他說,在他的微博、微信中,大約四分之三的粉絲年齡介於十七歲至二十七歲之間,而且很慎重地說,作為音樂家、藝術家的使命是要幫助年輕人,「在我年輕的時候,有無數的老師幫助我。年輕的天才一定要去發現,我們一定要幫助年輕人。」

記者問他對於古典音樂的看法,譚盾說,東西方音樂體制鮮明,各成一體。要重新發現古典音樂,東西方音樂融合勢在必行。聲音不分國界,音樂沒有語言的區別。

因此他所創作的音樂,也在尋找一種共鳴,既獲得西方世界的認同,又留有中國文化的痕跡。

以他另一部由西安交響樂團委託的作品《交響地圖:新絲綢之路—長安》來說,就是試圖讓聽眾透過樂曲感受到東西方音樂融合,一種更加開放、多元的音樂。

「很多人覺得我是在做一場行為藝術,其實我是在環保中尋找一種前衛的瘋狂。我想用有機音樂、自然之聲把交響樂全部瓦解,然後創造出一種新的中國音樂的派系。而這種派別的根到底在哪裡?它可能就在西安的山裡、河裡,李白有一首詩『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聽到這首詩的那一瞬間我被李白煽動了。」譚盾說,這部樂曲從威尼斯、羅馬的古聖詠開始,逐漸走到土耳其,聲音又漫步到波斯、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然後進入新疆、敦煌,最後回到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

問他未來的規畫,譚盾說,繼續尋求傳承,就是將來的規畫,「未來五到十年,我要以絲路文化,特別是敦煌為基地,創造出許多新的作品。」他認為,敦煌的石窟、壁畫等留存了很多中國古代的藝術和智慧。「敦煌可能是我一個很長遠的夢想,希望可以把很多失傳的東西找回來。」他說,其實什麼都不用講,從聲音與樂器的變化就能形成一幅很有意思、很有「聽」頭的地圖,中國和絲綢之路沿線古老的文化隨著樂音也能展現出來。


小檔案

譚盾,1957年8月18日生,湖南長沙人,國際知名作曲家、指揮家。

1975年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畢業後,下放到望城縣黃金鄉農村插隊,後在望城縣京劇團開啟職業音樂家的生涯。

197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趙行道、黎英海,獲作曲碩士學位,1986年從中央音樂學院研究所畢業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人稱中央音樂學院「四大才子」之一。譚盾在校時運用民間曲調、中國宮廷音樂、廟堂讚歌等原始素材,創作第一絃樂四重奏《風.雅.頌》,榮獲1983年德里斯頓.韋伯爾作曲比賽二等獎。大陸新聞界、藝術界常以「新潮音樂」、「先鋒派音樂」、「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來定位譚盾。

譚盾的音樂從中華文化出發,卻能超越國界,1987年他榮獲巴托克國際比賽首獎,隔年獲紐西蘭國際傑出作曲獎。1990年再獲日本人野義郎作曲比賽首獎;1993年獲美國貝絲最佳舞劇音樂創作獎。1994年他的交響樂作品專輯被BBC評為全球最佳十大唱片之一,並獲日本文學藝術院最佳古典音樂唱片大獎。

2001年,譚盾受李安之邀,為電影《臥虎藏龍》配樂,不僅榮獲奧斯卡最佳原聲音樂獎,亦獲有「英國奧斯卡」之稱的英國電影學院「安東尼亞斯基夫音樂獎」、比利時佛蘭德原創電影音樂獎、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大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原創配樂、第37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2002年《臥虎藏龍》又為他拿下第44屆格萊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 大獎;2003年為電影《英雄》譜曲的作品讓他二度拿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命譚盾為親善大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