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 廚師與飲食故事(下)

李志恒 |2014.06.11
1980觀看次
字級

李志恒(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教授兼院長)

後世把禮儀結束時的舉杯稱為「杜舉」。個人淺見,以為「杜舉」一詞係為彰顯廚師的美行,也或許因而將「杜舉」或「杜子」轉為廚師的同義詞。

在上文的故事裡,說明了拍馬屁、尸位素餐的佞臣自古有之,國家領導人有時會被蒙在鼓裡,此時如果公務人員不要過度謹守「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政治教條,或許暫時迷失、待點化的領導人,會因適當的建言而恍然大悟。

不禁聯想起〈孟子.梁惠王篇〉對「君子遠庖廚」的解釋。

話說孟子為了說服齊宣王實行王道,強調宣王亦有仁心,特別舉宣王因為不忍心看牛在將被犧牲取血塗鐘祭神(釁鐘)前發抖的樣子,而改以羊取代做例子,恭維齊宣王有此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也為他抱屈,因為老百姓聽說後都誤以為齊宣王吝嗇,只有孟子知道他不是吝嗇,而是不忍心。

在宣王承認有此事實之後,孟子立即話鋒一轉,請宣王不要責怪老百姓的認知有誤,因為他們只看到宣王用小羊去代替大牛,無法知道其中的深意。況且如果因可憐牛無罪過卻被宰殺,應該要知道羊和牛一樣是無罪的。

或許是找到知音了,宣王笑著說連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心理,因為他的確不是吝惜錢財才以羊代牛,但老百姓這樣認為也確實有他們的道理。

此時孟子順勢安慰宣王說沒有關係,並說這正是仁心的表現,只因為當時宣王只看到牛而沒有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看見其活著,便不忍心見其死去;聽到牠們哀鳴,便不忍心吃其肉;因此君子總是遠離廚房(君子遠庖廚)。

這個故事固然是孟子為了說服齊宣王施行仁政所作的譬喻,但如果領導者見識不遠或經驗淺短,只知牛而不知羊,空有仁心但管窺蠡測,恐亦淪為「何不食肉糜」之譏。

近月國內紛擾,各方分據一隅,侃侃而言,儼然抗顏以天下為己任,欲以「治大國若烹小鮮」處理恐已不可行。然國內欠缺杜蕢式的見識與風骨,數十年之後若再回頭來看,各方是否都有「君子遠庖廚」式的偏執?以史為鏡,頗值再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