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鄭和七次下西洋

余遠炫 |2014.04.21
2310觀看次
字級

文/余遠炫

十六世紀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但中國人卻已在十五世紀初,進行航海探索,遠比歐洲國家早了近百年時間。而肩負這個大航海使命的就是明朝三寶太監鄭和。

文獻上記載,鄭和最遠航行到非洲東岸,到達肯亞地區。非洲人還曾進貢長頸鹿到中國;不過近年來則有人主張,鄭和艦隊不只到過非洲東岸,還曾去過美洲甚至南極等地,但這部分仍需更多史料佐證。

鄭和原名「馬和」,父祖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並曾到麥加朝聖。他們世居雲南,是元朝統治時期的色目人。朱元璋的大將藍玉攻進雲南,馬和當年十歲成為俘虜,小男孩遭到閹割並送進燕王朱棣府中。馬和非常懂得察言觀色,小心服事燕王,同時拜道衍和尚姚廣孝為師。姚廣孝是燕王「靖難」事件大功臣,馬和則因在鄭州勇敢作戰,燕王登基為明成祖後,為了嘉獎馬和,便賜姓為「鄭」,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鄭和。

明成祖起兵造反成功,建文帝下落不明,明成祖怕建文帝出家為僧,要求所有的僧侶道士都要豋記造冊,他也擔心建文帝有可能逃到海外隱藏,所以就有了航行南洋諸國,宣揚大明國威尋找建文帝下落的航海行動。

從西元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歷時約兩年左右,每次帶領人員約兩萬七千人,更促使了三十多個國家到明朝進貢與朝見。

鄭和雖然是宦官,卻是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而且文武兼備有膽識,又是明成祖信任的下屬,還是國師姚廣孝的徒弟,具備伊斯蘭教背景,也涉略佛道相關事務,加上相士的肯定,成為大航海最佳人選。七次下西洋的行動中,他擒服了海盜陳祖義,用優勢武力擊退錫蘭叛軍,充分展現鄭和的領導能力。

不過出海航行,每年要耗損國庫折合台幣約兩千億元,加上在海外採取「利往薄來」的貿易策略,獲得南洋國家到中國朝貢滿足皇帝虛榮。鄭和在第七次出海航行途中去世,屬於明朝海上強權的大航海時代也告一段落。

(相關內容在下午三點警廣F M104.9頻道《一點新樂園》節目同步播放,歡迎收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