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別以課業表現 扼殺孩子的未來

洪蘭 |2014.04.13
3020觀看次
字級
教育應該適性適才,千萬不可把一套制式化的教學標準套用在所有孩子身上。圖/黃宏璣

文/洪蘭

某次去美國開會時,借住在一位醫師朋友家,看到玄關牆上掛著一封小孩寫的信,覺得很驚訝,因為一般都是名人的字畫才會掛在這種顯眼的地方。朋友解釋,這是一名小病患寫來的感謝信,因為自己是醫師,天天接觸到生老病死,難免情緒低落,這封信讓他在每天出門前激勵自己:工作是有目的的,生活是有意義的。這使他可以打起精神去面對新的一天。

我聽了更加好奇,想知道這封信寫的是什麼,但一看字跡凌亂,無法辨讀,於是請他念給我聽。信是這樣寫的:「醫師,我以前都認為在學校功課不好只有兩個原因:一是愚笨,二是懶惰。感謝你讓我知道我不笨也不懶,是我的大腦趕不上我的決心,我只是記憶不好。現在我不自卑了,也不害怕上學了。」他說這名孩子很愛看書,有自己的想法,口頭報告也很有條理,就是無法寫字,連字母都無法連貫地寫。他的字寫得特別亂,像一堆木柴散在地上,讓別人無法辨識。因為寫字困難,所以作業不能準時交。老師認為他懶,不肯寫作業,因為既然口頭報告都很清楚,為什麼用筆寫下來就不行?會做而不做是罪加一等,因此天天處罰他,讓他恐懼上學。直到被我朋友診斷為這是「病」而不是「壞」後,他才找回自信。

我的那位醫師朋友說,當時的儀器並不能讓他找出孩子的大腦什麼地方不對,但是他讓孩子知道他不是「壞」,只是和別人不一樣,他有自己的優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就可以出色。果然,這些話讓孩子的人生不一樣了。現在這個孩子已成年,是一位得過大獎的景觀設計師。

我聽了很有感觸。每個人都知道教育應該因材施教,但是實際上卻都用同一個模子去套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

現在教育上提倡多元智慧理論,它的意義就在提醒老師、家長,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長處,不要用單一的評量去判斷一個孩子。考不好的孩子不一定就是笨或懶,更不是壞。當我們以好壞二分法去界定一名豐富的多面體孩子時,這是在傷害大多數孩子,許多孩子都會不符合既有模子。只有找到孩子的長處,使他快樂成長,才是教育最終的目的。

(摘自《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家教篇》,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洪蘭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到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深受各界推崇。曾獲選為金石堂書店年度出版風雲人物,二○○五年獲頒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特別貢獻獎,二○一一年獲頒遠見雜誌華人領袖終身成就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