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選舉由民進黨陳菊以一千多票險勝,朝野對選前陳總統到高雄助選時,所作出遷居高市的承諾是否會實現,及是否將首都南遷到包括高市在內的南部縣市,引發熱烈討論。
媒體報導,已有民進黨籍立法委員將正式提案遷都,並揚言如果無法在立法院通過,就訴諸全民公投。
首都南遷的議題,事實上在十月下旬,就已有近七十位朝野立委連署,建議「遷都中南部」,並尋求以公投取得民意支持,當時引發社會各界廣泛討論,各種的想法都有,甚至包括首都「輪替」,也有先由行政院部分部會遷到高市做起的諸多建議,但隨著北高市長選戰逼近,而且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各界共識下被擱置。
遷都提案一出,飽受「重北輕南」政策帶來的城鄉差距、資源分配不公之害的中南部民眾,當然舉雙手贊成,綜合支持者的論點不外「許多國家早已採取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作法」、「北部占用資源過多」、「遷都可以讓南北平衡發展」,及「展現台灣本土民主意識」等,聽起來都振振有辭、頗有道理。
但遷移首都對任何國家而言都是「茲事體大」,將耗費相當大的時間、人力、金錢。政府自大陸撤退來台,一開始就選擇台北市為臨時首都,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建設,將台北市及周邊地區構築成全國政經中心,加上後來的新竹科學園區,使得自台北延伸至新竹的所謂「北台灣」都會區,成為全國最繁榮富庶區域,對其他縣市發展自然形成排擠效應,久而久之,不但各區域間的家戶平均所得差距日益擴大,醫療照顧、教育資源等也呈現過度集中北台灣的現象,確實值得政府正視、改善的地步。
不過,我雖身為高雄市民,卻不願意首都遷到高雄。
近幾年來,不管是基於執政黨鞏固南台灣的選票,或政府已注意到南台灣居民要求合理待遇的心聲,高市的建設突飛猛進有目共睹,相信建設是不分黨派的,只要新任市長能勇於任事,積極為市民謀福利,向中央爭取更多的經費,並提升生活品質,是否成為首都並不是那麼重要。
看看世界各國的首都市民,表面上名號響叮噹,實際卻得付出物價高昂、生活空間擁擠及壓力沉重的「副作用」,首都市民不但不值得羨慕,而且只不過是「名稱」的迷思,所以,筆者樂於當高雄市民,不想成為「首都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