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真情實義

周慧珠 |2013.12.01
1411觀看次
字級

林文義以散文、漫畫、小說同時知名,散文凝斂、文字華麗如詩,濃郁反映對現實苦難生命的悲憫。十七歲發表首篇散文〈墓地〉於《民族晚報》,二十一歲由光啟出版社印行第一本散文集《歌是仲夏的翅膀》。

早期的創作,受楊牧(葉珊)、沈臨彬、胡品清等人影響最大。楊牧的第一本散文集《葉珊散文集》的第一篇〈陽光海岸〉,那散文之美的抒寫功力,讓他驚豔。「早期受沈臨彬《泰瑪手記》、楊牧《葉珊散文集》影響,他們給我的感覺是文筆渾然天成。」他不諱言,自己的作品〈多雨的海岸〉,就是脫胎於最尊敬的散文作家。

散文生命三階段 

他在〈動靜幽然──文學與生命對話〉文中,提及:「自己來區別創作的三個階段,剛好是十年一種風格。」

提到前十年的創作,他說這是「模仿時期」。年少的孤單,孤獨個性的形成為基因,「大多是吟風弄月而無社會關懷」,此時他認為「自我的文學風格仍未確定,因而導致停筆兩年」。

一九八○年前夕,林文義復筆,以首篇散文〈千手觀音〉投石問路;收集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一年間的三十篇散文,榮獲第二屆時報文學獎散文優勝獎。

「繼之的旅行令我原是封閉的心靈打開,同時台灣社會的民主、抗爭的衝擊,美麗島事件如星火燎原,一向怯弱、噤聲的自己,竟也不顧一切在往後的十五年逐漸融入其中,是旅行與政治全然蛻變了我的文學取向。」這第二個十年,他的散文主題,是人民、土地,他深刻體驗了生命的華麗與蕭索。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文人攜書帶劍的展現時期。

第三階段,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四年,因記者角色因緣而入世。「至今我仍心懷感激……」這是林文義自認「可能是一生自許為最適意、抒放的歲月」,在《自立晚報》工作的七年,從政治經濟研究員、資深記者、副刊主編,自由主義、本土立場的報社,容許發揮壯志,而少加干預。「這期間,散文規模逐漸回到婉約的懷人描景……逐漸回到內心的深邃挖掘,驚見又是自我的另一次散文的盛世,這時已近半百滄桑了。」

開眼覷紅塵  身是眼中人

五十三歲開始寫情詩的林文義,曾參與「陽光小集詩社」,卻是唯一不寫詩的社員,社長向陽、總編輯苦苓邀請他為《陽光小集》詩刊畫漫畫,諷刺詩壇。

這段因緣來自年輕時的林文義,一心要當畫家,曾和偵探小說家也是漫畫家牛哥學漫畫,當過「台灣卡通動畫之父」趙澤修的小學徒,早在一九八○年代,他已經出版了漫畫集《西遊記》、《唐山渡海──漫畫台灣史》等。

「我一直嘗試以映像畫面及圖繪乃至於詩的表現方式賦予文學多向的美感構成。堅信:文學美質在於將文字如魔術般的擺置、組合,如一組音樂,一幕戲劇。」

林文義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鮭魚的故鄉》風評頗佳,但他自己覺得「流於過度的意識形態而多少失去文學美質」。

「轉寫小說,是為了打開心結,為了切斷與政治的糾葛,如果用散文來寫,我怕我的情感會控制不了,所以必須寫小說。」

《撫琴人》是以深刻的歷史人文思考,寫出離鄉背井的悲愁,塵世間的無奈與辛酸,卻又肯定人性之尊嚴,更有鄉野風土的描繪。

歲月的洗滌與歷練,讓林文義學會不再濫情、感傷。正如他在〈未來的未來〉所寫:

「旅行家二號啟航的年代,我還是懵懂初啟的青春年少,今時已至遲暮向晚之齡,彷彿依稀地兀然憶起;是啊,孤獨的旅行家此刻已航行到數千星雲外,或者早如流星消隕於漫漫太虛。」

 

【我們的文學夢系列講座】

做得最好的事

講師∕林文義

日期:2013/12/06(五)

時間:19:00~21:00

地點:台北市同安街107號

  紀州庵文學森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