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詩話】 一聲已動物皆靜.李頎

吳東權 |2013.09.12
2919觀看次
字級

在盛唐寫七言詩的詩人當中,李頎(六九○—七五一)也算是個重要人物,他是雲南東川人,所以後來稱他「李東川」。

從前稱做官的詩人以官銜,或其所任官之地名尊稱之,如王維叫「王右丞」,柳宗元叫「柳柳州」等是。李頎一生沒做過大官,後人就以他的籍貫地名稱之,也算是一種禮貌。

李東川少年時舉家寓居河南,家道富有,有點紈褲子弟的氣習,從小不愛讀書,遊俠豪爽,快到三十多歲,才發憤攻讀,日益精進。

三十五歲考中進士,派為新鄉縣尉,他嫌官小職卑、地方偏遠,又好多年均未調升,率性辭職不幹,隱居嵩山,蓋一幢東川別業,與詩人王維、高適、王昌齡、崔顥、綦母潛等往來頻繁,唱酬吟遊,自得其樂,詩名也隨之播揚遐邇。

這位詩人覺得自己仕途不順,晚年轉而學道修行,為求長生,服食丹砂,曾經氣色很好,王維〈贈李頎詩〉有句:「聞君餌丹砂,甚有好顏色。」

李頎自己在「寄焦煉師」詩中也說;「得道凡百歲,燒丹唯一身。」但他也只活到六十一歲就病故了,可見服用丹砂,並非長生之道。

李頎留下三卷詩作,共一百二十五首,最具特色的是吟詠邊塞戰爭情況,以及描敘音樂吹奏的詩篇。

而最膾炙人口的要算是〈古從軍行〉,一起句就氣勢非凡:「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接著兩句是令人記憶深刻的名句:「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末兩句更是讓人感慨萬千:「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

他寫了不少塞外的詩,如〈古意〉、〈塞下曲〉等,可是查閱他的經歷,卻從來沒有去過邊塞從軍的記載,可見那些邊塞情境,全是他豐富的想像力寫出來的。

殷璠《河岳英靈集》中說李頎的詩是「發調既新,修詞亦秀,雜歌咸善,玄理最長」,可見評價甚高。

他還擅長描寫音樂,自從漢朝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音樂詩以來,仍少有詩人以詩描述音樂,李頎最出名的一首〈琴歌〉,把現場的氣氛描寫得極為生動:「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嗚琴廣陵客。月照城頭鳥半飛,霜淒萬樹風入衣。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餘里,敢告雲山從此始。」

此詩之所以知名,是由於作者藉歡送酒宴中引出琴歌,在琴音中帶出月夜鳥飛風動的淒清,再從這種情景中悟出辭官退隱雲山的念頭,全詩的主旨歸結在最後一句,不露痕跡地說出了詩人的心聲。

他另有一首〈漁父歌〉,也是透過詩句渲洩心情:「白首何老人,簑笠蔽其身。避世長不仕,釣魚清江濱」,這四句是自述;而「持竿湘岸竹,爇火蘆洲薪。綠水飯香稻,青荷包紫鱗」,則說出他的生活狀況。

末了「於中還自樂,所欲全吾真,而笑獨醒者,臨流多苦辛」,表示自己乃苦中自樂,怡然自得也。

李頎的音樂詩有好幾首,其中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也是難得一見的音樂詩,尤其,描寫音符樂曲的比喻,可謂神來之筆,試看:「先拂商弦後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深松竊聽來妖精。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接下去是「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在他死後一百年,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長詩中,描寫商婦彈琵琶的情景,對樂曲音律的形容此喻,肯定多多少少受到李頎的影響,詩中若隱若現浮印著李頎的影子,讀者如果不信,何妨將兩詩做個比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