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運 寫在「原住民族木雕鑑賞與科學管理研習會」之前

文/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13.09.09
1369觀看次
字級

近年來,南鯤鯓代天府深識宗教與文化的倚伏關係,強調在信仰場域建構人文城堡,以作為國定二級古蹟的發展路向。因此,陸續委託基金會承辦學術研討會,以挖掘並累積資源。

二○一二年的南鯤鯓代天府凌霄寶殿慶成學術論壇,傳統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提出「建築年輪」的概念,探索三百年來代天府的有機布局,與八卦、五行的深層結構。這種觀念發人之所未發,的確能新人耳目。

之後,「文化年輪」的概念浮現於腦海,不能不說是得之於李教授的啟發。考古學家一向主張文化層累的觀念,例如台灣文化由舊石器時代(左鎮人、長濱文化),新石器時代(大坌坑文化、圓山遺址、卑南遺址),金屬器史前時代(十三行文化、高山民族……),層層積累而成。倘若透過文化年輪的觀照,將會有更深更廣的視角與發現。

年輪(annual ring),為木材解剖學的專有名詞,乃指莖的橫切面上所見一年內木材和樹皮的生長層而言,它是活檔案,蘊涵內在有機結構的特性。文化年輪則為複合名詞,意指文化形成由內而外,從古迄今,逐漸人文化成為有機的存在。

台灣原住民十四族,屬於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的一支,各族群仍保留南島民族語言與文化的古老形式,成為文化年輪的核心層,是珍貴、稀有的文化資產,也是文化的活化石。其內涵包括非物質文化(如言語、神話、傳說、樂舞、詩歌等),與物質文化(包括衣、木工與雕刻、製陶、編織與網袋、匏器等),形式千彙萬端,令人嘆為觀止。

「二○一三年原住民族木雕鑑賞與科學管理研習會」,是繼去年原住民族衣飾的系列活動之一,文資局希望能累積文化資源,也期望由內行人傳承精湛的技藝,讓學員懂得門道,進一步去鑑賞原住民族工藝之美,從而珍惜文化資產,以科學管理守護這些物質文化。

大致上說來,原住民族在木工與雕刻較為發達的有:排灣、魯凱、卑南與雅美等四族,其雕刻多以人像、人頭、蛇紋與動物為主題,雕法上則以浮雕或紋樣呈現,例如象徵祖先意義的立柱多立姿單像,式樣化與寫實型式並存,有蛙人像,且大多眉鼻相連、雙手齊肩、雙膝微彎、足尖朝外,性別清楚。

這次研習會共三天十場講座,由原住民族木雕圖紋、鑑賞、典藏、維護、保存、科學管理,循序漸進,以修習專業素養,並透過參訪,實際了解原住民族的木雕創作,特別在材料的選擇與技法的運用,從熱鬧中覓尋門道。

例如「古流工藝社」負責人撒古流,專精排灣、魯凱雕刻,長期投入石雕、木雕與陶藝的人才培訓,積極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成果斐然。這次,他現身說法,透過技法的分析為原住民族雕刻奧祕解碼。

研習地點設在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好讓學員能跡近歷史情境,經由潛移默化,發揮境教的功能;而安排的師資更屬該領域的精英學者,他們將在近距離的講座場域,釋放專業知識,引人入勝。

去年研習會以原住民族衣飾為主題,其精彩艷麗宛若彩虹,令人驚嘆為巧奪天工;今年則以木雕為主題,展現原住民族的文化圖騰。藝術家以豐富的想像力、精湛的技藝,馳騁於虛實世界,推出獨具文化特色的作品,則堪稱匠心獨運了。這些都是物質文化,也是台灣文化的重要元素。值得大家正視,用心接觸,進一步珍惜、維護,因為它們都是台灣文化年輪的核心層的重要元素。



時間:一○二年九月八日至九月十日

地點: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