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視覺藝術 陳芳明+胡朝聖

周慧珠 |2013.08.11
1443觀看次
字級
陳慧嶠重新詮釋出伊格言筆下的《噬夢人》。 圖/趨勢教育基金提供
導覽萬華及剝皮寮地區的文學及歷史足跡。圖╱小魏

這一代文學寫的特質是什麼?顧慮什麼?什麼精神?陳芳明表示,文字是平面、靜態的,藝術是動態、立體的,雖然媒材不同,但關心的議題是共同的,如此就有對話的空間,彼此擦出的火花對未來可能有文化暗示。

作家與藝術家難得合作,五十年前(一九六五年)因應現代主義運動,曾有「現代詩畫展」,藝術家陳庭詩、李錫奇和作家余光中、管管等人參展,但形式只是將繪畫與詩作並置而已,應有更多的交流與可能性。

台灣的經歷是一九八七解嚴以後,區隔了文學的不同,之前有被查禁等文字、思想的控制,之後,以前沒有的用詞遣字、思維模式都被開發出來,因此,一九八○年代出現的作家,不像往昔,關心家國、政治、論戰,是一個沒有禁忌的世代。威權、信仰已無,異性論、中性論已開放,故文學如散文、詩的創作都不像以前作家,對每個字都斤斤計較、希望濃縮一個字寫出全世界。現代人「揮霍文字」,小事寫一串,但仍然有人看,可見文字能力和說故事功力很強。

文學創作不容易,所以一向小心謹慎閱讀,嚴肅看待。陳芳明日前讀到台大牙醫系一年級學生林瑜軒的作品,看法、態度都比以前開放,但非無中生有,其養分也是來自經典消化而出;較之以前,現下的台灣文學顯得落落大方,更貼近生活。

藝術、文學,都是用態度自主的力量解釋社會,故與社會環境相關,雖媒材語言不同,關心的事、物、精神層面卻相同。文字靜態展現內心的冷暖,視覺藝術則是立體呈現,胡朝聖表示,藝術家關心細微,「文學與當代藝術跨界展覽」由調性相仿的藝術家與作家配對,如自稱「革命文學台客」的年輕作家楊富閔與「老台客」藝術家李俊賢一起展出;高翊峰的小說《幻艙》出現的綠球藻,和藝術家崔惠宇的裝置作品《意識的居所》中的有機球體,形象不謀而合,兩人因此被「送做堆」。

展場除了展示藝術家作品,也有「作家角落」,作家可依創作理念布置相關物件與文句。此外,創作社將以影像輔助並朗讀駱以軍《西夏旅館》,為明年改編演出暖身。末路小花劇團將上演《奇幻保健室》,取材自甘耀明的短篇故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