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經驗談】 如何決定最好的醫療選擇(上)

文/傑若.古柏曼、 潘蜜拉.哈茨班德 |2013.07.31
1232觀看次
字級

文/傑若.古柏曼、 潘蜜拉.哈茨班德



每天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考慮要不要吃藥,或要不要接受某種醫療處置。有些人是為了預防疾病,保持健康;有些人則是為了治療疾病。面對多種選擇,不知如何是好,現在,這樣的決定尤其困難。

當然,醫師、網路、電視、收音機、雜誌和健康書籍都是資訊來源,到處都有專家告訴你該怎麼做。但你知道哪一種做法最適合你嗎?其實,你不必去問專家,因為答案就在你身上。

幾周前,大衛接受常規身體檢查。內科醫師發現他心律不整,心電圖檢查顯示,他果然有心房纖維顫動的問題,轉診到心臟內科,再次接受心電圖檢查,結果卻是正常。心臟內科醫師建議他整天配戴一種小型的心臟監視器,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有心律不整的問題。

醫師解釋,心房纖維顫動會使心臟上半部收縮異常,心跳變得不規律,血液可能淤積在心房形成血栓。血栓隨著血液輸送到心臟外,會導致中風。如以抗凝血劑治療,可降低血栓風險,但恐有造成大出血的副作用。

大衛的鄰居就使用抗凝血劑來治療。幾年前,這個鄰居搭機去歐洲,在飛機上吐血、休克,飛機只好先降落在格陵蘭,火速送他去醫院,緊急手術才救回一命。

他腦中交替出現兩個場景:他在球場上中風的惡夢以及鄰居差點在飛機上吐血而死。他看著醫師答道:「我還沒決定。」

大衛正面臨心理學家所說的「決策困擾」,也就是無法做出選擇。他知道不管怎麼做都有風險,也都可能會後悔莫及。

這時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偏好,才知道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療法,符合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要了解自己的偏好,首先須思考自己對治療和醫學抱持什麼樣的心態。

另外,對於醫療,有些是相信者,有些是懷疑者。相信者認為問題總有成功解決的方式。懷疑者則經常質疑治療究竟有沒有好處,會不會帶來有害的結果,對副作用特別敏感,也認為藥物或手術的治療效果有限。

在漸漸了解自己的心態後,你才會發現什麼樣的影響可能左右你的思考,或扭曲你的判斷。在你決定要接受某種療法之前,要對自己的決定有信心,不要有規避損失的心理,以免特別注重可能發生的副作用,而忽略治療的好處。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醫療抉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