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巧遇環頸雉

文/茈微、林青峰 |2013.06.01
3386觀看次
字級
環頸雉雄鳥面部有紅色面垂,頭頂是灰羽,一身羽衣非常華麗。 圖/茈微、林清峰
環頸雉一窩大概可以產下六到十二顆蛋,多由母鳥獨自孵卵育雛。 圖/茈微、林清峰
遇到風吹草動時,環頸雉常趴下掩蔽。 圖/茈微、林清峰

第一次見到牠,是在台東森林公園,伴著大冠鷲「揮呦─揮呦─」的鳴聲,和一群同學愜意地騎著腳踏車,倏地餘光閃過一隻大鳥,「到底是什麼?」心裡冒出一個大問號。

沒多久,眼前飛過一隻身披褐色鱗斑大衣、戴著藍綠色頭套、紅色眼罩、脖子掛白色圍巾,還有著帶狀橫斑長尾巴的大雉雞,原來那「大鳥」是「台灣環頸雉」!

今年初春重遊台東,徜徉在池上的大坡池畔,草叢中冒出一對環頸雉。有別於雄鳥的華麗,母鳥穿著淡褐色鱗斑外衣,尾羽也比較短。這身低調不吸睛的外觀,讓牠得以隱身於草叢,安穩地孵卵育雛,或許不久後,環頸雉媽媽就會領著一群小雉,在池畔漫步吧!

雄鳥「咯咯!咯咯!」高聲鳴叫,「啼雉」稱號果然名不虛傳,吸引人看著牠們一路啄食地上的草籽、嫩葉、野花及小蟲。突然,環頸雉們趴下不動,原來是不遠處有隻狗,當威脅愈來愈近,兩隻環頸雉覺得此地不宜久留,突然振翅而去,徒留悵然的狗。

雖然幾次在花東地區巧遇環頸雉,但卻不曾在西部見過牠們,這際遇好像是東部的專利啊!

原來環頸雉和野兔一樣,曾經廣泛分布在台灣的丘陵、平原草生地及農田,在過去農業時代,都被當作蛋白質來源,成為餐桌上的菜餚。由於現今農荒地的開發,造成棲地消失和破碎化,讓牠們變得難得一見,目前在西部則以台中、嘉義、台南等幾處零星地區,較有機會見到牠們的蹤跡。

據悉東部有幾處農田不撒農藥,果園也採草生栽培,不施用除草劑,除了栽培者和食用者的健康獲保障,也替台灣農地的小動物留下一線生機,希望未來能在更多地方,看到環頸雉振翅亢鳴的英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