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格納寫仙女 融合基督教與佛教

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外電報導 |2013.05.24
2093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外電報導】今年是德國歌劇大師華格納(Richard Wagner)兩百歲誕辰暨逝世一百三十年,全球紛紛展開紀念活動,包括他的故里萊比錫歌劇院(OperLeipzig)及其創立的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 Festival)將舉行一系列的慶典,演出具有宗教意涵的《仙女》、《帕西法爾》等歌劇作品。

華格納(一八一三至一八八三年)童年曾就讀教會學校,是集詩人、劇作家、指揮、作曲家、美學及音樂理論家於一身的全才,被譽為德國民族歌劇奠基者。他提倡「樂劇」理論,認為歌劇創作應以音樂與戲劇並重,並建議作曲家親自參與劇本的創作,而歌劇的題材也應適宜於音樂處理。

一般認為西方的基督宗教與東方的佛教,是現代才開始互相理解與融合,事實上,早在十九世紀,華格納就寫了有關這兩大宗教的歌劇。一八三二年,華格納經哥哥介紹到維爾茨堡擔任合唱指揮。同年,他創作第一部歌劇作品—《仙女》(DieFeen),劇情描述凡間王子與仙女的愛情故事。

華格納在論文〈藝術與宗教〉中指出,「當宗教形式變得虛假時,有待藝術來拯救其靈魂。要了解宗教的某些神話象徵,必須明白其中暗喻的真意。音樂只有和宗教相結合,才能昇華淨化成為真正的藝術。」

華格納認為,音樂是從宗教中發展出來的,是基督宗教的產物。繪畫可以「解釋」宗教是什麼,但音樂卻能告訴你宗教是什麼,「音樂就算不是宗教本身,也是宗教活動中的一環了」。

《帕西法爾》(Parsifal)是華格納歷經六年構思的最後一部歌劇,是一部宗教神秘劇,融合了基督宗教、佛教與他個人的宗教觀念,描述基督宗教的聖杯騎士傳奇,主軸則傳達了佛教的慈悲與輪迴的觀念,及其晚年皈依宗教的世界觀與藝術觀。

該劇充滿著中世紀騎士傳奇與基督宗教儀式性的情景,包括刺耶穌的聖槍、聖杯,揭開聖器櫃、聖餐與施洗的儀式、救贖等。音樂的聲響,有模仿教堂鐘聲的管鐘,象徵天堂、地獄或教堂的長號群奏。此外,其題材,還具有某種史詩的悲愴感。華格納曾說,「我從未譜寫過像這樣奇特動人的曲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