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囤物塞滿家 老婆吵著離婚

 |2013.04.10
5762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五十多歲陳先生家裡如同「環保回收廠」,物品只進不出,連壞掉的洗衣機、傳統映像管電視也留著不丟,太太受不了吵著要離婚。醫師提醒,臨床發現有些囤物癖者,有精神方面問題,若已造成家人相處問題或社交障礙,建議就醫治療。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表示,臨床收治過六十多歲男性,由太太帶著就醫。太太拿出照片,顯示家中垃圾雜物從住家大門口一路堆到房間,只剩小小一條「路」讓人通過,檢查發現患者已有失智症問題。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宇記曾收治一位太太每天撿報紙、文件、雜誌回家堆放,並稱是珍貴「歷史文件」。幾年下來家中文件堆積如山,屋裡僅剩一條狹窄的通道可過。家屬與醫師商量用哄騙方式,告訴太太這些文件拿去歷史博物館、圖書館可換錢,並由先生拿錢給太太,才慢慢清出空間。

醫學研究發現,喜歡堆東西、囤物癖,約五成有精神方面疾病,包括強迫症、精神分裂症、初期失智症等。另一部分雖非精神疾病,但恐有強迫性人格。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劉宗憲分析,強迫症患者堆放物品,傾向蒐集同一種物品或蒐集不同物品,但每種物品會分門別類放好。至於精神分裂症者,會不斷把能用、不能用的東西全拿回家,且放置方式雜亂無章。失智症初期因認知功能退化,患者會搞不清楚哪些要收起來、哪些該丟掉。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有些人具有強迫性人格、衝動控制障礙,會出現非得這樣做不可的情況。分析這些亂堆物品者,有些人成長背景幾乎都有共同點,就是幼年口欲期沒獲得滿足,以致長大後缺乏安全感,任何東西都捨不得丟,但堆在家裡又懶得整理,長期下來成別人眼中的怪胎。

治療方面,楊聰財表示,具有這類性格的人通常固執,建議夫妻、家人一起至診間協談,找出生活共識,再要求當事人堆東西到一定程度,就得清除。

劉宗憲說,若家人花費太多時間囤積物品,甚至影響上班、人際溝通、社交也出現障礙,且蒐集來的東西不分垃圾、可用物品全混在一起,就可能是出現精神方面的疾病,家屬應帶患者就醫,透過診斷找出問題,適當治療應能獲得改善。





囤物癖治療及注意事項





1發現家人反覆且花很多時間蒐集物品,甚至影響工作、生活,應陪同就醫治療

2留意是否執著於堆放垃圾、物品,忽略人際溝通

3若確診為精神相關疾病,可透過適當藥物治療改善

4家屬多花時間耐心溝通,引導患者改善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楊聰財醫師、劉宗憲醫師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