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為友 自然為伴 黃效文 行走雲顛山崖

周慧珠 |2013.03.03
1616觀看次
字級
圖/天下文化提供

林肯傳正將上映,「Abraham Lincoln was bone in 1809……」這是當年英文課本上的,讓人印象深刻,只因為他曾是總統?應該是他有動人、感人的一生。

新春茶會上,總統提及,作家歐銀釧女士長期到少輔院教孩子閱讀、寫作,讓年少的生命因閱讀而豐富,更因寫作而讓他們的生命有了新意。事後與歐銀釧見面,又提及此事,她說,少輔院裡只有一份報刊,那就是《人間福報》。健康的閱讀,提供文化的能量,豐富了生命,引導了人生。

君不見?太行之路能摧車,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峽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左納言,右納史;朝承恩,暮賜死。行路難,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間!——白居易〈太行路〉

「中國探險學會」創辦人黃效文說:「自然比我們偉大得多。」他認為:「偉大的東西吸引眼光,小東西打動人心。」於是,他「以自然為伴,以文化為友」,一路行走,一路書寫,十多年來,寫下很多、微細的事,印烙讀者心坎,低迴、省思。黃效文提到「創新」,生命的力度,就是延續與創意;二十年前的意義,現在不一定有意義;最有生命力的是有多少膽識?放下、放開才有生命力。

熱情 令事情變得容易

探險並非英雄式的旅程,不是為了征服,而是保護。

「我真的很不習慣別人叫我什麼探險家。探險並不是幾個自以為是英雄的人,滿腔熱血走到別人不願到的地方便是,還需要科學分析及許多外在資源的協助,把一些知識帶回來,每次都有貢獻的。」

被譽為中國當今成就最高探險家的黃效文,於二○○二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表揚其堅毅不屈的精神。「探險並非英雄式的旅程,不是為了征服,而是保護。」黃效文謙遜的表示:「我很怕人誇大我的工作,讓年輕人以為作探險家很難,其實我所做的並不難,只要有正確的理論及心態,以熱情去做;熱情可令事情變得容易,然後小步小步一直向前走,只是時間長與短的問題,但始終會走到目的地。」

「不見得什麼都以錢來計算、評估,以前的社會,很多東西都是無價,不能以金錢來計算的;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呈現意義,讓大家看見了都來支持。做好事要有機緣,是不是好事,這是連小孩都看得懂的,別人說好才算是;被美國CNN介紹十多次,是認同……你的心放的位置對,很多事都會自己靠過來。」

在現今探險史上,黃效文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今天在青藏高原,明天在雲南,拿起背包及睡袋,隨時說走就走;多年來,黃效文身兼探險家、攝影家、記者,還有作家等多種身分,他持續寫作,習慣把探險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即時在現場記錄下來,出版了多本圖文並茂、中英對照的書籍。

黃效文卻說:「沒有規畫與目標,一切自然,水到渠成。我並不認為自己探險家,名利是附帶品、副產品,就如藝術家,在乎的應該是作品。」他舉了生動的例子:「如敦煌裡的作品,都是沒有留名的藝術家所創作,但是,這些作品都成了張大千的老師,又如許多古詩、文章,作者佚名,沒人知道是誰的作品,卻傳唱至今。」

只愛學習 不愛讀書

一九四九年生於香港的黃效文,青少年時期性格反叛、好奇,最愛騎著自行車四處遊蕩。「中二的時候,我有了一輛自行車,便天天騎自行車上學,午飯及放學時,自由地四處走,總之是有路的地方都去。」

「只愛學習,卻不愛讀書。」孩提時經常被罰留校,中學時的成績一年比一年差,地理科從不及格,對中國地理更毫無認識,是老師與同學們眼中的異類。

「我在傳統家庭長大,從前的父母都希望兒子讀理科,成為醫生或教育家便代表成功。我的父母從不認同我所做的,但我卻不斷測試他們的底線。在傳統下,我承認我是反叛,別人做的,我不喜歡:人人都走這條路,我偏會走另一條路;人人都說要找平衡,我卻一是走最左,一是走最右,不愛走社會中間路線。」

在六十年代以嚴謹著名的九龍華仁書院裡,他是反斗星作弄同學、欠交功課等層出不窮, 讓在學校裡當老師的爸爸,十分頭痛。

從小就有想法,別人安排的死也不從,繞上彎路也在所不惜 ,他說:「沒有想過會做探險家,中學大學的地理科從未及格過,只是特別好奇,甚麼都想知道,可說是三歲孩童的純真。讀的書若非自願,任何人都強迫不了我 。」

行路難 不在水 不在山

一九六七年,父親把黃效文送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要他主修化學,性格反叛的他,卻在註冊時改修新聞及藝術,擺脫原來被父親安排好的軌道。

威斯康辛大學的農場 

當時他就讀的威斯康辛大學,位處一片農場上,讓他愛上大自然,另外,因為經常閒著,也培養了閒時到圖書館閱讀的嗜好。

身在異地,讓他開始誠實反思自己的中國人身分,並讓他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一發不可收拾的興趣。可惜當時圖書館的中國資料貧乏,不能滿足他的好奇心。一股強大的驅動力,讓他認為畢業後一定要到中國尋幽探勝;一旦找到自己的志趣和方向,他便一心一意,全力向目標邁進。

他視明代著名旅遊家及地理家徐霞客為偶像,更以白居易的《太行路》來表達當年的心情:「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他說:「七十年代初,中國還未開放,仍是乒乓外交的時期,天安門不見人影,那時前往中國探險,談何容易!就是去桂林,也是帶著探險的心情……」 

保存、修復文化遺產

黃效文先後六次為《國家地理雜誌》率領大型之探險旅程,一九八五年,他更深入青藏高原腹地,以人造衛星尋找到長江的源頭,並替《國家地理雜誌》寫下該雜誌有史以來有關中國最長的一篇報導,共五十二頁。

那時,他開始意識到中國境內需要探索及研究的工作實在太多,於是,在完成長江探源之後,一九八六年於美國洛杉磯創辦非牟利機構「中國探險學會」,並出任會長至今。 一九九四年,學會遷回香港,目前於雲南、昆明及藏族等地區都設有中心,並有經過訓練的野外工作人員十多人,可隨時隨地出發工作。

「中國探險學會」 每年有數十個計畫同時在中國邊遠地區進行著,新疆、蒙古、雲南、西藏、敦煌、四川,甚至印度、寮國、越南、尼泊爾等邊界地區,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的計畫包括古蹟保存、民族研究、動物保育、追蹤盜獵、歷史調查、神山探索……包括:研究和保育黑頸鶴、藏獒、滇金絲猴、野犛牛、藏野驢、藏羚羊等瀕臨絕種動物;保存及修復藏傳佛教寺廟、尼姑寺及中甸中心等珍貴文化遺產;記錄及保存中國少數民族僳僳族、鄂溫克族及黎族等逐漸消失的文化。

黃效文和他建立的團隊,視保護瀕臨絕種動物為己任,為此進行宣傳教育,甚至於和官方打交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