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文學

依空 |2013.02.24
2565觀看次
字級
佛教從東漢魏晉的格義時期,發展至隋唐宗派大開的鼎盛時代,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內涵豐富細緻,對於中國的文學、語言、繪畫、建築、音樂、戲曲、風俗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佛教從東漢魏晉的格義時期,發展至隋唐宗派大開的鼎盛時代,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內涵豐富細緻,對於中國的文學、語言、繪畫、建築、音樂、戲曲、風俗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佛經譯業從東漢桓靈時代開始,它雖是一種宗教義理的翻譯,同時也是文學翻譯。這種融合梵華的佛教文學新體裁,本身便充滿文學性,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甚大。

馬鳴的《佛所行讚經》是一首長達三萬餘言的佛傳長歌。《維摩詰經》是一部亦小說、亦戲劇的作品。《華嚴經》中善財五十三參的求道歷程,啟發了《西遊記》西行求法歷經八十一難的創作。

佛教人物傳記可分為:佛傳文學與僧傳文學。《長阿含‧遊行經》,描述佛陀證入無餘涅槃之前,對弟子的叮囑,簡潔的對話內容,彷彿現代的短篇小說,表現出人生最後臨去一瞥的從容篇章。

佛傳文學尚有一種讚佛文學,佛陀涅槃之後,弟子們因為思念佛陀,於是歌頌佛陀累劫中六度萬行的無量功德,形成神聖的佛陀崇拜,這類經典就是《本生經》。

《本生經》中佛陀時而出生為美麗仁慈的九色鹿、智慧理性的猴王、精進勇猛的鸚鵡,時而化為割肉餵鷹的尸毘王、捨身飼虎的太子,故事生動感人。

《本生經》是一種綜合格言、神話、傳說、詩歌、寓言的文學體裁,對於中國寓言文學影響至深。唐‧柳宗元遭貶謫永州期間,借動物諷喻現實,明顯受到佛經寓言的影響。佛弟子傳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大素材,禪宗的各種燈錄,乃至歷代高僧的碑誄,都是佛教傳記文學的重要文獻。

佛陀四十九年的說法,採取十二分教的方式,其實就是十二種文學形式。其中長行、重頌的交叉運用,或者純以諷頌宣說教義的方式,深深影響中國文學的文體發展,章回小說散韻夾雜,譬喻則以淺近的故事,闡述精闢的經義。

佛教大量使用譬喻本是一種宗教功能,由於譬喻本身的文學性,意外地在中國文學園地綻放出耀目的奇葩。譬喻還是一切故事、傳記的總匯,是一種文學作品。

佛教對於中國文學的影響,可分以下幾點:

一、豐富中國新辭彙

平日我們習以為常的外來成語,百分之九十來自佛教名詞,例如:一知半解、一廂情願、三生有幸、五體投地、七手八腳、十字街頭、天花亂墜、不可思議、不知不覺、盲人摸象、牛頭馬面、苦中作樂、隔靴搔癢、打成一片等不勝枚舉。這些用語遍及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文化、經濟等領域,提升了漢語的新意境,增加了漢語的新語辭,豐富了漢語的表現能力。

二、四聲的發現和音韻學的推動

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聲明也傳至中國,齊梁文學家沈約、王融、周顒等,吸收了佛經轉讀時梵文拼音的平上去三聲,再加上中國音韻原有的入聲,合併而成平上去入四聲,推動了唐代格律詩的開創與發展,從格律自由的「古體」,走向格律嚴謹的「近體」。四聲的形成,直接影響了後世中國格律詩的創作。

三、說唱文學──變文的產生

變文從佛教的唱導演變而來,六朝時期寺院便已經流行一種唱導。僧人在講經說法時,不僅要依梵唄聲腔來轉讀經文,同時也要唱誦佛號。這種體制至今仍然流行於漢傳佛寺的法會懺儀。為了收到警眾宣教的效果,還要講些因緣、譬喻等故事,說說唱唱,是佛教的一種布教法。到了唐代由宣說佛經的僧講,演變成敘說世俗故事的俗講。

中國說唱文學逐漸發展成為散韻融合的變文,說經者取佛教人物故事為教化題材,稱之為變文,如〈降魔變文〉、〈大目犍連冥間救母變文〉,後來變文內容多有取材自民間的故事,如〈昭君變〉、〈伍子胥變〉、〈董永變〉,甚至佐以圖像畫卷,稱之為「變相」。變文的產生,表示佛教趨向通俗化,也顯示中國民間文學的蓬勃生命力。

另外由變文又間接發展出以唱為主的諸宮調、彈詞、鼓詞,以及以說為主的小說、話本,變文這種有唱有說、詩歌散文和合的新文體,開創了中國說唱文學的先河。

佛教與中國文學的因緣關係,體系龐博,《全唐詩》收錄唐代詩人四萬二千八百餘首詩,和佛教有關的有五千首,占八分之一,也就是說八首唐詩中就有一首佛詩,關係密切。

佛教深植中國二千餘年,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社會民情的一部分,從文學角度來看,歷代的詩歌文集《全唐詩》、《全宋詩》、《全唐文》、《全宋文》等,是佛教雅文學的篇章,各類筆記小說、戲曲等,盡為佛教俗文學的題材。佛教與文學是一塊尚待開墾的領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