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悠遊卡 寺廟文創趕流行

 |2012.12.07
3303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寺院宮廟密度之高,是另類的世界奇蹟,然而隨著社會變遷,現在年輕人寧可低頭滑手機,悠遊於社群網站中,也不願走進寺院,以往全家大小一起到廟裡祈福的情景,已不復見。

不少廟宇為爭取信徒,因應潮流推出網路祭拜、求籤、點平安燈等「雲端」服務,有的則為迎合年輕人的口味,研發出媽祖祈福平安悠遊卡、平安御守、馭夫鞋等文創商品,甚至還有宮廟拍起最近流行的「微電影」,透過這些生活小東西、短短的影片,吸引年輕人的目光,進而走入廟裡拜拜,認識神祇、信仰。

媽祖悠遊卡 加持有保庇

台北松山慈祐宮明年正逢建宮二百六十周年,特別與悠遊卡公司合作發行五千套「松山慈祐宮二百六十周年—媽祖祈福平安悠遊卡」,採用迷你版的閃卡設計,不但能將卡片置於御守內庇佑平安,每張票卡都經過松山慈祐宮過香爐加持,今天中午起開放預購,售完為止。悠遊卡新任董事長張家生昨天帶著悠遊卡到松山慈祐宮過火,祈求媽祖加持、庇佑。

張家生表示,「媽祖祈福平安悠遊卡」以松山慈祐宮黑面媽祖為主題,卡片長僅四點七公分、寬三公分,尺寸約普通悠遊卡的三分之一,隨著不同角度,卡片會散發出不同光澤。

為方便民眾攜帶,特別設計帶有檀香味的精緻御守,御守正面為松山慈祐宮的扇型圖示,背面印有「平安」二字,卡片放進御守中,象徵媽祖隨時護佑信徒諸事順利。

為尊重媽祖信仰,發行前先舉行「過火」儀式,請松山慈祐宮誦經團誦經,五千張悠遊卡也會放在廟內一晚沾沾香火,希望讓媽祖迷們能「隨時隨地有媽祖的加持」。

建宮於一七五三年的松山慈祐宮原名「錫口媽祖宮」,錫口原是松山的舊地名,後配合地名改制,也改名為「松山慈祐宮」,主祀黑面媽祖,每年農曆四月,信徒會輪流主辦「媽祖過爐」慶典,以表達對媽祖的敬謝。

朝天宮、福興宮 拍微電影

拍攝「微電影」自我宣傳的風潮,從私人企業吹到了宮廟,同樣供奉媽祖的雲林縣北港朝天宮、西螺福興宮,近來不約而同的拍起微電影,希望藉著十多分鐘的影片,來宣傳媽祖精神與文化。

朝天宮請來「鳥來嬤」吳敏、「大番薯」廖志璋等多名資深藝人演出,劇情特別以北港宗教特色—藝閣為主題,這幾天在廟內取景,引起地方民眾熱烈討論,期待影片上映。

首次拍攝電影的朝天宮總幹事陳建陽表示,這部微電影不僅要宣揚媽祖的精神,同時也帶出北港的百年傳統—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藝閣遊行,讓大家知道媽祖文化。導演梁裕隆指出,全劇最精華的場景將於今晚拍攝,派出「海龍王獻媽祖」等不同主題的藝閣車,在朝天宮周圍繞行,歡迎民眾共同參與,重現三月十九日藝閣遊行的熱鬧。

福興宮則是找素人擔任演出,場景除了寺廟,還有今年遶境的畫面。董事長楊文鐘強調,現在人手一機的時代,講求下載點閱快速,而微電影約只有十多分鐘,拍攝成本較一般電影少許多,但也能達到宣傳效果。他表示,未來還會舉辦校園創意影集比賽,讓年輕學子展現創意,共同發展媽祖文化。

龍山寺香火袋 研發多款式

香火鼎盛的台北艋舺龍山寺,十多年前販售傳統的「龍山寺香火袋」,紅色的小袋身,正面印有「艋舺龍山寺」,民眾可隨身攜帶保平安,長期人氣不墜,一天可賣出三百多個,現在更研發出數十種款式。

「香火袋等同龍山寺的根源,只在艋舺龍山寺販售,外面絕對找不到。」龍山寺寺務組組長張雪玲表示,其實香火袋和龍山寺有很深淵源。二百七十三年前,艋舺是北部漢人最聚集之處,相傳有天夜裡,在漢人聚落旁的竹林中,有一只香火袋閃閃發光,上面繡著「龍山寺觀音菩薩」字樣,居民向香火袋許願,都一一靈驗,後決議開工興建龍山寺。

張雪玲表示,原本只有紅色基本款,近年逐漸開發新樣式,包含背面印有求子、平安、健康等主題,共有數十種款式和花色,「現在還是以基本款最熱賣」。

繡花馭夫鞋 人妻求幸福

在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中,除了城隍爺之外,最吸引遊客的莫過於「拜月老」,每年至少有超過六千對新人帶著喜餅來答謝月老,其中還有不少是從國外遠到而來。

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喜好,廟方把傳統的平安符設計為「月老御守」、「城隍御守」,在紅色的布製錦袋上繡著月老及城隍爺的肖像,精緻又可愛,讓祈求姻緣的單身男女可以求良緣,一般信眾能保闔家平安。尤其在情人節、七夕等日子,每天甚至可賣出幾百個。

此外,已婚婦女則最愛馭夫鞋(又名幸福鞋),平均每年到霞海城隍廟「求鞋」民眾更超過二百對。相傳城隍爺和城隍夫人相差約七十歲,民間深信這對「老夫疼少妻」的神仙伴侶,可為家庭帶來幸福,因而造就了「馭夫鞋」的傳說。

廟方表示,馭夫鞋全是手工繡花縫製,既有祈求家庭幸福的意涵,也是傳統的工藝技術。信眾求得馭夫鞋,過香爐後就可拿回家擺放,鞋尖向住家內,可讓丈夫一心向家,每年可以在城煌夫人生日當天,再帶回廟裡過香火。

廟景攝影棚 強化認同感

台北松山奉天宮總幹事姚哲夫表示,為了服務遠道而來的信徒,廟方特地打造「廟景攝影棚」,以松山奉天宮為背景,讓信徒可以免費拍攝,而且還不定期更換背景,強化信徒的認同感,試用至今近一個月,大受民眾好評。

為了更拉近神明與信徒之間的距離,廟方也設計不少文創商品,像是帽子、領帶、皮帶等生活小物品,抓住信徒的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