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鷹的三角習題

文/孫元勳 (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2012.11.17
5432觀看次
字級
台東與屏東縣熊鷹承受高強度獵捕壓力,圖中右腳斷趾的母鳥,幸運地由獸鋏逃脫。 圖/洪孝宇

文/孫元勳



(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熊鷹是台灣最大的森林性猛禽,主宰森林大大小小的動物,可能除了台灣黑熊和台灣野豬之外,其他動物均要畏牠三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熊鷹飛羽的獨特三角斑紋竟讓牠與擁有類似花紋的百步蛇產生聯結,成了排灣及魯凱文化中的元素之一。時至今日,熊鷹、文化與生態保育三者間,形成了難解的三角習題。

熊鷹羽象徵權貴

在排灣及魯凱文化裡,熊鷹羽毛是權貴象徵,也是頭目及貴族婚禮中必備的聘禮之一。在排灣及魯凱族的古老傳說中,人死後變成百步蛇,再由百步蛇蛻變為熊鷹,熊鷹羽毛上類似百步蛇身的三角斑紋,就是最佳證明。

從日人百餘年前拍攝的影像,依然可以看見部分頭目家族成員頭上插戴著熊鷹羽毛。根據屏東縣來義鄉文樂村的頭目羅安吉表示,舊部落時期對何種身分佩戴哪一個部位的羽毛,規範很嚴謹,還有家臣專職管理羽飾是否被適當佩戴。

二○○六到二○○九年間,林務局和屏東林管處為了保育熊鷹,委託筆者進行高屏及台東地區的調查,除了解獵捕現況、羽毛市場和頭目利用熊鷹羽毛的態度,並收集熊鷹的生態資料,作為日後擬定保育措施之參考。

初步結果顯示,在過去沒有羽毛市場買賣的年代,獵人捕獲熊鷹後會進貢給有權有勢的頭目,有些頭目會提供祭鷹用的牲禮豬回餽。但在日人和漢人政府的政經「改革」下,部落頭目地位式微,許多頭目只能透過市場取得羽毛,熊鷹羽毛成了交易商品。

利用自然汰換羽毛

國民政府遷台後,部落人口大幅成長、熊鷹羽毛舊規範不斷受到挑戰,加上經濟起飛,民國六○年代起羽毛需求日增,八○、九○年代粗估每年至少有四、五十隻熊鷹被獵捕,最貴的一對羽毛,要價三萬多元,羽毛極品供不應求。

八○年代前,熊鷹獵捕主要來自屏東縣,之後台東縣取而代之,原因是一些台東獵人因為馴鷹用的雛鷹需求量萎縮,轉而獵捕提供羽毛用的大鷹,雛鷹市場萎縮時間點和實行《野生動物保育法》有關,且台東縣擁有倍於屏東縣的原始林面積和熊鷹族群。

野外熊鷹族群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羽毛市場需求。多數受訪的排灣族頭目表達,子孫婚禮是未來購買熊鷹羽毛的主要動機,期盼政府免費提供熊鷹羽毛,畢竟在國人重視保育的時代中,他們也不想背負「獵殺熊鷹元凶」的汙名。

在美國,獵鷹是非法行為,但印地安人可向政府申請使用金雕及白頭海鵰的屍體一部分,作為傳統文化使用;惟因供不應求,墨西哥印地安Zuni保留區申請建立鷹舍,圈養失去野外求生能力的族群,便可利用鷹隻每年自然汰換的羽毛,上述作法均值得政府參考,創造雙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