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扮成哪一種樣子,hallo也好,halloo或是hullo都好,這樣的招呼從中古時代開始,便一直是引起注意或表示意外的用語。獵人用halloo吆喝他的狗群快走,渡船船長也以同一用語吆喝要過河了。
hello作打招呼用,於十九世紀末帶有放肆、摩登的調調。但它確實比早年打電話用的另一招呼用語:「我說的你聽到了嗎?」(Do I get you?)來得親和;也比英國人彆扭的說法「你在聽嗎?」(Are you there?)來得委婉。
「hello」,像是「純種鬥牛犬,醜到討人喜歡,」一八九九年有記者寫道:「表示有禮節得顧及……提醒我們活在這時代,可要隨時睜大眼睛、提高警覺。」
沒錯!早年電話用戶動輒被耽擱和被斷線氣得火冒三丈,因為一開始,電話公司雇用的接線生都是粗魯的年輕男子,他們窩在嘈雜、喧鬧、毫無紀律的總局,負責對付申訴的用戶。例如芝加哥的電話局,時人就封之為「鬼呼神號瘋人院」(a howling madhouse);於是,沒多久,便由客氣一點的女性取代了,那時的諢名叫「哈囉女郎」(Hello Girl),也就是現在「接線生」(operator)的前身。
「哈囉女郎」不頂嘴,卻撒嬌,很快的全美電話公司群起效仿,她們以嬌滴滴的嗓音和愛聊八卦所向披靡。甚至小鎮上,「哈囉女郎」連火車時刻表也會幫你報上。
二十世紀後,為了改善服務品質,哈囉女郎也要上「演講課」,作職業訓練;後來,電話公司為了效率考量,要求接線生接起電話只要直截了當問一聲:「幾號?」這樣就好。
結果電話用戶怒髮衝冠反對,「哈囉女郎」便又回到「哈囉」的老路數。
不過,再到一九二○年代末期,全美各地又有電話公司老闆下達禁令,不准接線生再「哈囉」,一律以「請問幾號?」「謝謝您!」為限。而且連《紐約時報》都有話要說,他們認為:「假禮貌一點也不溫婉、動人;反而生硬、剛強。」
所以,到了一九三七年,紐約還是有電話公司想要將「哈囉」消聲匿跡,竟然勸告用戶接電話只要簡單報上大名或公司行號即可,他們一再強調:「像『哈囉』這般老式、模稜、浪費時間的用語,以避開為宜。」
(野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