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聲 吟詠 唱誦 文學伴秋聲飛舞 -- 茶香樂韻詩歌揚

文/周慧珠 圖/林文彬.台北書院.書展基金會.紀州庵提供 |2012.09.30
1281觀看次
字級

《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中國古代文人,有一最大特色,除了「學有專精」,以盡「讀書人」藉「入仕」利益天下之抱負,更幾乎個個通識博學,因此,詩、書、琴、茶……等等都已是融入生活的藝術;而其圓融之極致,可臻於「近乎禪」的遊戲三昧。

秋風起,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栖復驚……日前台北書院舉辦「茶與樂的對話——秋日邀茶」,在茶香樂韻詩歌揚之間,領受秋聲起冬將近,繁華轉眼落盡,且待春又來……

近年來,朗讀吟誦之風在文學界又「熱呼」了起來,大型國際書展如法蘭克福、台北,已經多年舉辦朗讀活動,透過音聲,對閱聽者來說,文學的滋味更入裡,文學的感染性更透徹。

十月間,因在德國舉辦的國際書展,法蘭克福將於琅琅詩歌聲中,體驗、感染《台北的天空》之魅力;同時,在台北,也是詩韻頻傳,且暫捨塵勞,讓我們都扮起詩人、文學家的角色,盡情的演出……


茶香樂韻詩歌揚


「茶與樂的對話」,以茶喻人,將茶性與生命哲思作一深度呼應,並以雅集文會之形式,聯結相同屬性之茶與樂,以茶映樂,以樂顯茶,使與會者由之契入如實的茶禪世界中。

茶樂對話詩意濃

台北書院附設茶坊,作為共生之所,它以藝入道,是一種生活美學的實踐;同時每年舉辦的四季茶會,以「茶與樂的對話」的形態進行,以茶顯樂,以詩、樂映茶,配合書、畫、花的空間呈現、禪境的塑造,參與者因眼、耳、鼻、舌、身、意的交會,深刻體驗禪茶世界。

日本有受禪影響的茶道,韓國亦有儒家餘緒的茶禮,臺灣則有「道藝一體」,體現生活藝術的茶藝。臺北書院山長、禪者林谷芳表示,茶在中國的飲法幾經變遷、當代的茶藝本於明朝,曾一度衰微,近三十年因臺灣茶界的努力再度復興。結合茶與樂,配合花藝、禪境,以茶顯樂,以樂映茶,林谷芳於一九九一年推出「茶與樂的對話」,讓參與者體會臺灣獨特的茶文化。品茗者能在賞茶器、聞茶香、品茶味,乃至聽茶聲中深入茶的心靈世界。

秋日邀茶享禪味

「茶與樂的對話」進駐臺北書院後,隨時序舉辦「四季茶會」。九月二十二日下午在中山堂光復廳舉行的臺北書院四季茶會之「秋日邀茶」,品賞茶韻宛若夏秋之交的白毫烏龍、時序有如晚秋的木柵鐵觀音,並以唐詩、禪詩、琵琶、笛、京劇及竹板快書等佐茶,體現生命渾然如一,又了了分明的「遊戲三昧」。

開場飲水淨口同時,聆賞廣東小曲《平湖秋月》。

接著,啜飲著又名「東方美人茶」的白毫烏龍,佐以杜甫詩作譜成的歌樂《春夜喜雨》,排簫曲《聽雨》與琵琶、箏二重奏《春江花月夜》,以及國光劇團旦角劉珈后獻唱的京劇《鎖麟囊》選段〈春秋亭〉等,與蜜香茶韻交織。

之後,隨著男性陽剛般的木柵鐵觀音上茶,琵琶演奏家連珮如、王乙曲合作《楚漢相爭》,垓下之戰歷歷如繪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台北曲藝團藝術總監、竹板王子林文彬的竹板快書——劇情懸疑的《十五貫》之勘案段落;並有曾任北京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吹管首席的侯廣宇,吹奏陝西曲調、宛若壯士悲歌的笛曲《秦川抒懷》。尾聲,琵琶與古箏合奏《粧台秋思》,但說繁華落盡見真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