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雲集‧翰海微瀾】 高樁饃饃 ——《金瓶梅》裡的生日宴

文/雲窗 |2012.09.27
1620觀看次
字級

「看官聽說:家中雖是吳月娘大娘子在正房居住,常有疾病,不管家事;只是人情看往,出門走動。出入銀錢,都在唱的李嬌兒手裡。」《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曾明白寫道,主人公西門慶家中的財務管理,實際上操持在二房李嬌兒手中。

李嬌兒原是勾欄院唱曲兒的妓女,只為西門慶經常尋她解悶,成為習慣,於是納為小妾,有懶得往勾欄奔波之意。

既是西門慶長年的親信,又在家中掌握銀錢,則李嬌兒過生日的排場,也就頗有可觀。小說第四十九回描繪筵宴上菜的景象:先有桌邊兒「四碟子,四碟小菜」,每每成四,取事事吉祥之意。接著是「四碟案酒」,是四碟下酒的冷菜;然後是四樣下飯的菜餚;之後,又出了一道佐飯的湯菜;最後還有一大盤「裂破頭高裝肉包子」,這是一道著名的點心。

明代包子的種類繁多,源於三國時代的饅頭,卻在北宋時期發展成熟,當時皇帝常以御廚製作的包子賜予臣下。

《鶴林玉露》記載道,蔡京於太師府內專設做包子的女廚,而且這些女廚的分工極精細,有人負責切蔥絲,有人專司拌餡、和麵等等。

及至明代,以小籠蒸製的小包子成形,有秋葉形的,和桃子、蘋果、佛手等可愛造型。此外,餡心的口味也是鹹甜應有盡有。

李嬌兒生日筵席上的「裂破頭高裝肉包子」,乃指包子頂部做成繁盛開花的裂紋,而且以製饅頭(或饃饃)的發酵麵團作為包子皮,使得蒸出來的包子個個直立高漲,表面柔白光亮,於是特稱為「高裝」(亦作「高樁」)肉包子。

包子的製作與食用既源於一千六百多年前諸葛亮南征,則明清時期仍有許多地區依舊將包子稱為「實心饅頭」。而且自宋元以降,包子的形制除了頂部開花的裂破頭包子之外,還有「剪花饅頭」是以剪刀剪出花朵形狀,待蒸熟後再以胭脂暈染,時至今日,有人稱之為「菊花包子」。

而《金瓶梅》第四十四回在吳大妗子回家之前,吳月娘特別致贈了一盒饅頭,亦可見此物在當時民間,已成為親戚往來時很重要的回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