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生活學--周東彥創意視界 影像變商品

郭士榛 |2012.09.03
3311觀看次
字級
周東彥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三十一歲新銳紀錄片導演周東彥,從一個人接案子開始,累積經驗和成果,成立「狠主流多媒體」,將創意商業化。周東彥說:「我從沒想過成為經營者,只是希望不斷創作,發揮影像創意。如今能走到這裡,是時代給予的機會。」

周東彥自英國倫敦學成歸國,將影像跨界合作,如舞蹈、現代劇場、流行音樂,每個主題都投入心血創作,發展出有公司體制的工作室,透過商業手法運作,在眾多跨界案例中發展。

數位時代 創作被看見

十年來,國內推廣文創發展,開始有「劇場設計」工作項目;時代趨勢下,任何發表會、記者會、理念說明會都需要影像,於是周東彥用拍攝手法和說故事技巧,展現不同文化的觀點。

周東彥呈現細緻有品味的作品,吸引合作對象目光,如誠品書店,從早期的「誠品藝術節」,到近年的「誠品設計大展」,至數周前香港新開幕的書店,都與周東彥的「狠主流」團隊密切合作。

「是時代創造了我們」,周東彥說,十年前手機只能通話,無法看影像,如今資訊爆炸,促成每個創作者都可發聲。

搭配影片 文學有畫面

周東彥喜歡拍攝人與人的對話,他表示,在異國求學時,心像座孤島,最常閱讀法國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的作品。他在倫敦聖馬丁學院完成的碩士畢業作品《我唯一寫過的一封信》(The Only Letter I've Ever Written),是在西班牙廢棄工廠海邊拍攝的影像,同學認為結構完整,建議他發表。他在片中配上莒哈絲的文字旁白。

除了《我唯一寫過的一封信》外,周東彥在《待消失的影片》、《寫給記憶的七封信》等作品中都使用了莒哈絲的文本。莒哈絲撲朔迷離的感情世界、思考模式及創作歷程,令周東彥深深著迷。

光影加持 戲劇創產值

戲劇學系出身的周東彥是劇場工作者,也是紀綠片導演,他認為戲劇絕對有發展成為文創產業的實力;百老匯、太陽劇團,及國內曾造成話題的定目劇,以高度商業導向,發展成文創產業模式,在全球發燒。

他認為,台灣不一定要立即將劇場變成產業;只要創作者不斷創造好作品、吸引觀眾進劇場,就有機會成為經營者角色,融合商業及管理手法,將創作和經營鏈結成劇場文化產業。

周東彥樂於在每次合作中實驗新的創作,在與雷光夏合作的《看不見的城市》中,他設計了轉動的魚缸裝置,拍攝流動感的影像;在稻草人舞團《月亮上的人—安徒生》中,他嘗試了水底攝影;在鴻鴻的《歌德‧浮士德》中,他挑戰在彎曲的舞台面呈現毫無接縫的投影設計;在莎妹劇團《給普拉斯》中,他則做地面投影,墨水噴灑同步錄製。

周東彥表示,在多媒體設計上,首要探討的是一齣戲需要影像的理由為何,而非如何展現炫目的效果。他認為,劇場與影像並置時,特別容易產生時空穿梭感,這正是影像與劇場衝擊、融合的巧妙之處。

小檔案周東彥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劇場與多媒體碩士。現為狠主流多媒體公司負責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任講師。

作品多次獲得創作獎助並赴國際展演。影像作品四度入圍台北電影節,首部紀錄片《時間之旅》甫入圍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曾與導演林奕華、鴻鴻、石佩玉、徐堰鈴、陸愛玲、林如萍、廖俊逞、音樂家雷光夏和編舞家羅文瑾等人合作。

導演作品:《寫給記憶的七封信》、《空的記憶》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