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今年初才慶祝狄更斯誕生兩百周年,紀念這位文學奇才,寫盡維多利亞時代的華麗與哀愁。而到了盛夏,全球遊客蜂擁到倫敦,要觀賞這個歷史名城如何舉辦它的第三次奧運,感受英國人對這盛事的熱情。
但沒想到不少英國人對這次奧運的反應奇冷,不是因為這是第三次,而是因為經濟實在太讓人感到挫折,貧富懸殊的痛苦,已經在社會上穿透不同領域,灑滿一地。媒體透露一些細節,都使社會上充滿辛酸的感覺。
這主要是能源價格的飆升,在去年底到了高峰,一些獨居老人,受不了暖氣不足的寒冬,在漫漫長夜中,竟然將自己珍藏了一輩子的名著,一頁又一頁地撕下來,投在壁爐中,讓熊熊的烈火,為寒夜取暖,也燒出了英國貧困老人的悲歌。
其實這並不是特例。去年冬季,英國估計有三千人在家裡活活凍死。這都因為沒有足夠的暖氣,引發呼吸器官與心肺疾病。與此強烈對照的,則是英國六大燃料公司的利潤,打破歷年的紀錄,但也使全英國有五百五十萬個家庭掙扎於燃料貧困線之下。
如果從經濟的宏觀面來看,英國比起希臘和西班牙都好多了。但那些GDP與經濟競爭力的數字,並不能看到貧困老婦在寒夜中燒掉經典名著的鏡頭,反而在那些新聞的角落,讓英國人「走回從前」,走回狄更斯的維多利亞時代,看到了《塊肉餘生記》、《孤雛淚》的悲傷,也看到今天英國經濟布局的不合理之處。
根據英國工會組織的調查報告,英國中低階層三十年來都是凍薪,因為從絕對數字來看,底層工人的工資升幅是百分之二十七,但三十年來,高層收入的升幅超過了四十倍。
這其實是當代西方社會對「新自由主義」的迷思,只相信競爭力與GDP的追求,但對分配的問題,則沒有徹底的解決方案,而只是迷信高層的利潤會有「滴漏效應」(Trickling down effect),最終會使整個社會受惠。但在底層受惠之前,他們必須要忍受種種不公平現象。
這也是今天全球化社會下的經濟困局,也是一種新的貧富差距理論根源。過去大半個世紀社會主義理想的追求,在冷戰結束之後,都被視為政治不正確,認為只是會造成社會的停滯,養活了懶人,讓慵懶的群體占領勤快的群體勞動成果。北歐的一些福利國家,就患了這樣的「福利病」。
但今天的英國,則是走向另一個反面,讓老弱的階層,被剝奪了生活的必需品。 在一個現代的社會,冬天的暖氣,就像自來水一樣,應該是一種經濟學上所說的「公共品」(public Goods),而不應受到使用者的經濟地位所制約,尤其是它與生死攸關。而最終的考慮,則是人道的原則。
這也是法國小說家雨果對政治的概括;他說在一切的政治原則的爭論中,人道的原則是最高的。 沒有人道的考慮,則所有的政治經濟理念,都變得空洞、蒼白與偽善。
這也是狄更斯的文學原則。他在黃泉下也難以想像,在英國人慶祝他誕生二百年的時候,會出現老婦要燒書取暖的殘酷。他當然也沒想到,在二○一二倫敦奧運輝煌的背後,是那揮之不去的倫敦的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