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找廟趣--尋訪年輕城市的信仰足跡 (1)】鳳山龍山寺

文/郭麗娟 圖/鄭恒隆 |2012.07.17
3450觀看次
字級

高雄市鳳山區,始終給人古意盎然的印象,但親履此地,熱絡的商業行為又充滿蓬勃朝氣,這正是鳳山迷人之處;雖處處可見歷史遺蹟卻繁華依舊。

座落繁華道路旁的「鳳山龍山寺」,早在縣治設置前便已是當地的信仰中心,兩百多年來,鳳山古城多少歷史舞台起建後隨政權更迭被拆,但鳳山龍山寺始終是居民背後無形的支撐力量與身心靈安頓所在。

歷史沿革——

重修碑記 推敲年代

若要推敲該寺起建年代,可從正殿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的「南雲東照」匾額,和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重修碑記」所載:「緣龍山寺建廟垂茲近百年矣」,兩相對照,該寺應建於乾隆初年(一七三五~一七四○年間),乾隆二十五年以前應已具有相當的格局,額為「龍山寺」。

該寺是台灣少數比縣城更早設置的信仰中心。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施琅平定台灣後設鳳山縣,縣治在興隆莊埤子頭,時稱「埤頭」(今左營),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變」,南部有莊大田響應且兩次攻陷埤頭縣城,乾隆五十三年亂事平定後,埤頭縣城顯得殘破,便將縣治移往「下埤頭街」,稱「鳳山新城」。

從寺內留存的三座重修碑記得知,該寺在乾隆三十年小修,之後有三次主要的重修,分別為嘉慶十二年(一八○七)、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同治十年(一八七一)。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兩側護室改建為水泥洋式樓房。二戰後,一九五八年翻修前殿及拜亭屋頂並重施彩繪,剪黏由台南匠師葉鬃負責。一九八五年奉內政部函指定為二級古蹟。一九八七年修復三川殿、拜亭、正殿,之後幾年針對彩繪和剪黏進行修復和仿作,曾因白蟻肆虐,進行生物危害防治工程。自一九九九年起改為國定古蹟。

最近一次整體修復是在二○○五年,從三川殿、拜亭到正殿,舉凡木構件、彩繪、泥塑、剪黏都仔細修復和仿作,參與匠師有大木陳天平、小木鄭楠騰、剪黏泥塑王武雄、彩繪孫金福等。二○○七年完工。

信仰與傳說——

香火發光 建寺供奉

鳳山龍山寺的起建,寺方表示,乾隆年間有個從中國來台灣的泉州人,隨身攜帶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香火。有一次,路過該寺現址的番石榴園,因為想上廁所,怕對菩薩香火不敬,便將香火掛在番石榴樹上,離開時忘了帶走。

之後,香火入夜後閃閃發光,鄉人認為是菩薩顯靈,便恭迎香火建寺供奉,並將該棵番石榴樹砍下取兩截,當時並未雕刻觀世音菩薩外型,僅戴佛帽、披佛袍示意,這種「觀想」佛像,大概全台僅見。

寺方敬稱這兩截番石榴樹幹為「開基祖」和「副開基祖」,信眾暱稱「觀音佛祖」或「佛祖」,有別於台灣另外四座龍山寺是分靈建寺,該寺因以香火建寺,又被稱為「香火廟」。

聚落人文——

鳳山新城 信仰中心

台灣建於清朝的五座龍山寺依起建年代先後分別為台南、艋舺、鳳山、鹿港和淡水,主要信眾為中國泉州的三邑人,三邑包括晉江、惠安、南安三縣,按理,清朝到台灣的移民中,只有來自三邑的移民才有可能建龍山寺。

該寺比縣城更早設置,乾隆五十三年縣治移往「下埤頭街」設「鳳山新城」,「下埤頭街」康熙年間即是鳳山縣最大的商街,是府城經縣城到阿猴(今屏東)地區的商品集散、轉運區,成為「鳳山新城」後經濟更顯繁榮。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觀音」和「媽祖」地位一樣崇高,而在佛教信仰中更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說法,因此,佛道兩教信眾都視龍山寺為鳳山新城的信仰中心,隨移入人口增加,香火日益鼎盛,生意興隆的居民也不忘觀音佛祖的庇佑,捐錢重修。(高雄市文化局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