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和人】 古今誰免餘情遶 鄧惠文 以愛心解愛索

周慧珠  |2012.07.01
3229觀看次
字級

香霧迷濛,祥雲掩擁,蓬萊仙島清虛洞,瓊花玉樹露華濃;卻笑他,紅塵碧海,多少癡情種,離、合、悲、歡,離、合、悲、歡,枉作相思夢,參不透,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山在虛無飄緲間》

從最近的日劇《陽子》到之前流行一時的《阿信》、《白色巨塔》,乃至更進一步閱讀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探身林語堂《京華煙雨》、沈三白的《浮生六記》、《紅樓夢》,可以看見女性的多種面向。女性,是情人、是妻、是母親……在觀賞與閱讀好作品、名著過程中,在在提供思索與內省的機會。

男孩、女孩;男人、女人;愛情、家庭,個體之間要達成共識……真難?

人世間,從男孩、女孩成長為男人、女人,情識衍生了愛情,形塑了家庭、乃至於社會;「情」字豈止是讓人死生相許,更是許多人生命中逃脫不出的、剪不斷理還亂的「網」。

心理醫師鄧惠文說得好:

如果愛情是標點符號,熱戀的天空一定布滿了愉悅的「驚嘆號」!

可惜當現實中產生種種磨合時,卻忽然發現「問號」怎麼應接不暇?或許這根本就是一場錯誤,偏偏甩不開想不通,就像「刪節號」那樣沒完沒了……

就算好不容易排除萬難,走進婚姻,仍然要為金錢、外遇、小孩困擾,絕對無法用「從此幸福快樂」加上一個「句號」作結束。

秀麗且溫婉,一點不露「權威相」的鄧惠文說,醫生的工作,只是對需要協助的人提供謙卑的愛,陪著他在「不算答案的答案」中發現答案。

分享中
尋求難題的答案

「如果完全順從本來的個性,我應該會變成直覺與理性分裂、沉溺於情緒、重複愛上不對的人、發胖還繼續吃甜食、有痘痘就摳而滿臉坑疤、幻想新衣服會改變人生而買到爆櫃、一年放假八個月而一事無成……這樣的一個女人。

所幸因為我遇到的人事物以及工作,使我不得不拚命抓住、並且使用原本不發達的理性。我非常珍惜能和許多人交換想法與感受的機會,但像我這樣的人,沒辦法提供所謂『人生難題的答案』,只能盡力分享對於各種有情關係的觀察與嚮往,對於許多堅持以肉身出入於危險人間、至情至性的朋友們,表達無上的支持與祝福。」——鄧惠文

並非從小就被完全呵護,而是從焦慮中摸索、成長,逐漸達到今日心理輔導專業的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認為,每個個體都有修復的能力,她鼓勵、力求自己以愛心協助大家啟動自我的能量;所以,對任何個案對象都不設定模式,而是很謙卑的聆聽,讓他們把心中的焦慮重複說出。於是,他們很感動,覺得被知道、了解。

因為家中長輩也學佛,鄧惠文學習著菩薩的慈悲,她說,自己只是「被邀請一起看清楚求助者認為別人無法共識的部分、斷裂的部分,並和他一起思維斷裂的原因。佛法說放下;看清楚後,煩惱不是被丟棄,而是自然脫落了。這也是一種「修為」吧。

鄧惠文誠懇的說,在輔導的場域中,每個人各有福報,醫生並不干擾其修復的進度,只希望他們不要中途逃跑。

萬事都從缺陷好

感情、愛情、恩情、親情、情意,這些「情」字之間,有多少的異同,彼此之間能交融圓滿嗎?

愛情有可能轉化為親情嗎?

鄧惠文說:「有年輕女子問我說,為什麼愛情最後會轉化為親情,他希望愛情永遠是愛情。」

愛情的形貌可千百種變化,但是當了解愛情的本質是乾淨的,一切是空的,那麼,情愛還是存在。面對變化而冷靜這是「隱忍」嗎?其實要保留愛情,需堅韌,而非攻擊性的強悍。」

提起《千江有水千江月》中描述:

貞觀的大舅因戰亂離家,三十年生死未知,那一天,他即將帶著結縭三十載的日籍妻子返鄉探親,大舅媽收拾起自己的惆悵與悲傷,為兩位準備房間。大舅媽說:「我歡喜兩位老人家找到兒子,銀山兄弟可以見到親爹,……我和國豐三五年,伊〈日本妻子〉和他卻有三十年!若是為此丟了伊,國風豈不是不義?」

鄧惠文說,就心靈本質分析,在大舅媽與大舅兩人曾經共有的基礎下,當大舅不在期間,大舅媽用自己的方法灌溉心靈,這是「

心理的投射」。

夫妻之間以情愛型式展演出人生,大舅媽的心理狀態是佛洛伊德所說「移情的本質」,從「情的原型」發展「情愛的動能」,也就是「立比多能量」,而她的「接納」,能設身處地為所愛的人想,是母性體貼、堅韌與包容的展現。

不算答案的答案

很多人逃避自己,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因此就病了。

心理治療師,是一項愛的工作,心理醫師必須欣賞、支持對方的選擇,不是要他照醫師的方式過人生,而是提供他一個了解自己的人、「愛」自己的人,這就是心理醫師所給予的愛。

如果把看待事情的習慣區分為歸納型和演繹型,歸納思考是科學的,可以從諸多樣本中化繁為簡,找出通用公式之類的東西。可惜經過多年的科學訓練,我最大的了悟就是明白自己天生不是個科學人。我喜歡把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當作獨一無二的,與其尋找共通點,不如說我更著迷於相異點。

在進行「工作」過程中,鄧惠文深深感受:人心多麼複雜,每個人擁有獨特的個性,在獨特的環境中,做出獨特的反應,產生獨特的感受,每個人的問題都需要以獨特的方式去瞭解,沒辦法提供統一的答案。

別錯過了自己

因為「愛」有說不清的特殊性,所以往往讓人行事矛盾,明明知道要用腦思考,臨到頭來卻往往只讓心來主導,造就了莽撞的局面。每個人都說要勇敢追求愛情,甚至以此為人生第一要務。

「但我認為最需要的不是勇敢,而是謙卑。」鄧惠文認為,所謂的謙卑不是要自己事事妥協、委曲求全,而是我們都必須承認,在愛裡面,自己可能會犯錯──可能會看錯、會做錯、會感覺錯;我有可能不瞭解別人,更有可能不瞭解自己。「如果缺少這種謙卑,談起戀愛很容易讓人變得狂妄。」

和自己達成共識

經常,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七零八落。例如,我有自己的欲望,但我的母親會管我,我會抗拒,而我的母親也覺得委屈,認為她的關愛與好意受到挫折。所以,除了和對方達成共識,更重要的,要和自己達成共識,這是每天重要的功課。

「追愛不該是作賤自己,在愛裡謙卑也不等於自虐。」戀愛的確是要用「心」談,但現實裡很多事情不是心就能解決的,還需要腦的存在。

「很多人在感情中總是任直覺引導,故意不用腦也故意不思考,結果一再重複同樣的悲慘模式。」就算他/她表面上理解了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卻總是說身不由己,死都不肯自己用腦去想,把理性跟感性徹底分開,然後任性妄為。

平常關係 需要用心

非常關係 需要用腦……

「儒家說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你到了那個層次嗎?」鄧惠文強調,感情當然需要順著感覺走,絕對不是可以單用思考來解決的事情,但是每個人的直覺開發程度不一樣。

大部分的人並未用心去淬煉自己的心與直覺,導致總是順心行事、讓直覺掌握發言權,但直覺又總是帶來不幸。鄧惠文懇切的說:

「可不可以拜託你稍微委屈一下、暫停下來思考一下,不要一直堅持自己就是這樣、永遠都不會變。」很多事情都可以改變,只要自己願意。這雖是老生常談,卻是不變的事實。

「很多人都會幻想心理醫師會說出什麼祕訣,只要那句話一講開,瞬間就會帶來一個徹底的轉變,往後的感情也都跟著順順利利。」 鄧惠文說,「沒有這種事。我們只是一股幫你跨過去的力量,有些事情你要自己想。」

非常關係
——真愛 直說無訪

愛是感覺、是情緒,但再怎麼美好的愛,依舊飽藏著人性的現實與考驗,那不是一股腦地「以愛為名」就能一路輕騎過關達陣的。

待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咖啡座裡,情緒終於崩潰,想把所有心痛一次宣洩光地放聲大哭。

非常親密,非常遙遠,用力地愛,深深地痛……人與人的關係是如此複雜難解,也因此,我們內心有數不清的疑惑,卻總是找不到滿意的答案:

一定要愛到心痛才算真愛嗎?什麼樣的情人,控制欲其實大過於愛?為何碰上外遇時怪小三很容易,怪自己很難?分手時該不該說實話?分手後能不能做朋友?舊情人已另結新歡,你還老忘不了對方?

愛的時候 請記得思考

「每段關係都有它『非常態』的地方,都有與我們預想不一樣的非常時期。」

愛就是這般糾結難解,兩性關係也因此錯綜複雜,看著身陷其間的男男女女,鄧惠文忍不住想問:「我可以直說嗎?」經由她的專業剖析與案例分享,讓我們看清感情最真實的樣貌,並學習到:愛,本來就該直說無妨!

在《非常關係2——直說無妨》書中,針對大多數為情所困婦女最想知道的四十七個問題,鄧惠文提出了最溫柔的慰藉與撫觸、最獨到的分析和建議,希望陪伴天下多情人兒掙脫兩性關係的迷思,破繭而出!

鄧惠文語重心長地說:「而最終我們將會明白:即使錯過了全世界,也別錯過了自己!」

鄧惠文小檔案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碩士;英國塔維史托克心理治療中心(Tavistock and Portman Clinic)及伴侶關係研究中心(Tavistock Center for Couple Relationships)進修;美國國際心理治療學院(International Psychotherapy Institute)北京大學第一屆精神分析取向婚姻治療培訓結業

曾任:台大醫院精神部總醫師、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講師

現職:台安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美麗佳人》雜誌專欄作家。專職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婚姻/伴侶治療,以及療癒寫作;探索人際思維的拆解與重構,講授情緒潛能開發、個體化探索、兩性與家庭關係、性別與醫療等課程。

作 品

出版∕三采

‧還想遇到我嗎

‧別來無恙

‧寂寞收據

出版∕方智

‧寫給妳的愛情床邊故事

出版∕平安文化

‧非常關係

‧非常關係-2:直說無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