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 與自然共生的建築藝術

文/程孝民 |2012.04.22
1311觀看次
字級
圖/遠流非報系

徵稿

「創藝.綠生活」

是一塊包含生活創藝與綠化環保的新園地。主角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你」。

你是如何的自給自足、快樂生活?(田園生活)

如何的運用巧手美化善待環境?(居家環保)又如何製作具環保創意的設計?(綠創意)

請與大家一起分享,讓地球更綠更美好。



文字:300~800字

圖片:張數不拘

信箱:mtnart19

@merit-times.com.tw



梅白克(Bernard Maybeck)1862-1957紐約市出生,是美國加州柏克萊一帶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



山邊俱樂部

若從現代的眼光來衡量,梅白克無疑是早年力行環保生態設計的先行者。他老早就預見美國加州柏克萊小城持續不歇湧入的移民,勢必帶動柏克萊丘的建築開發,而且早先一步提出了「與自然共生」的建築藝術和理念。

一群欣然接納梅白克為他們打造家園的左右鄰舍,自然也成了「與自然共生」理念的擁戴者。於是在詩人基勒登高一呼下,包括梅白克在內的鄰里故舊,以及日後廣為人知的霍華(John G. Howard)、茱莉亞‧摩根(Julia Morgan)等一夥人,共同組成了「山邊俱樂部」(Hillside Club)。當時是一八九八年。

其實,以守護柏克萊丘的建築開發為使命的「山邊俱樂部」,最初是由幾位思潮先進的柏克萊女子所構思推動。但礙於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氛圍,於是決定推舉男士來擔任號召群倫的領導角色,詩人基勒便順理成章成了首屆主席。梅白克便是「山邊俱樂部」的精神領袖,而隱身背後默默付出的這群柏克萊女子,無疑便成了「山邊俱樂部」的「影子內閣」。

作為梅白克的好友,同時也是「與自然共生」理念的實踐者,基勒幾乎全盤認同了梅白克的觀點——要讓柏克萊丘草原覆蓋的起伏山巒,變成鄉居木屋點綴其間的田園風貌。

就在深刻認同梅白克的建築理念,同時也對未來願景抱持相同想法的基礎上,基勒在一九○四年完成了《簡單家園》(The Simple Home)的撰述,這本書也成了往後「山邊俱樂部」在維護柏克萊丘發展上的領航之作。

尊重地形地貌

簡單來說,山邊俱樂部成立的主要宗旨,是希望能讓整座社區發展成森林花園。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保留每一株比居民更早進駐的老樹,甚至不惜讓道路為其彎曲,讓造屋的基地為其分割。

原來一株不偏不倚就長在雷羅伊計畫道路上的雙叉幹老橡木,當年隨時都可能因為開設中的道路而遭到砍伐。結果就在一向果敢任事的梅白克太太——安妮的奔走救援、甚至不惜走進市政廳抗議的舉動下,將老樹搶救了下來,也為小城留下了大樹佇立路中央的經典畫面,「安妮的橡樹」名號也不脛而走。當時大約是一九○三年前後。

安妮搶救的老樹在一九八五年壽終正寢,市政府於是又在原址重新栽上一株橡木,同時立牌敘字,以緬懷這段小城軼事。如果你知道台北市第一次讓道路為老樹轉彎,是發生在二千年龍應台「當官」的年代,你更不能不為這將近一百年的差距驚詫嘆息。

從長遠來看,「山邊俱樂部」早年推動生態建造理念所引發的效應,早已超出原始的幾個街廓,一路擴及周邊街道、整個柏克萊小城,乃至灣區和全美各地,甚至成為舉世傳播的設計學說和實務典範。

最早的綠建築

對於一心守護柏克萊丘發展的「山邊俱樂部」來說,有了完善的森林花園道路布局還不夠,接下來更要有與自然共生、同時又富於藝術美感的建築房舍。

基勒在一九○四年發表《簡單家園》的論述後,梅白克緊接著在一九○六年為「山邊俱樂部」撰寫了一本關於山邊建築的手冊,對於柏克萊丘的建築發展,進一步提出了詳實的指導。

在接下來的幾年間,他更陸續在北柏克萊區一帶建造了不下十餘棟木造住宅建築,其中還包括敘達街(Ceder St)上的「山邊俱樂部」會館。難怪有人說,大學校園北面幾處街廓,幾乎成了梅白克打造「與自然共生」房舍的試驗基地。(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