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誌禪師(西元四一八~五一四年),南朝陝西南鄭人,俗姓朱,又稱寶志、保誌,人稱寶公、寶誌公禪師。相傳梁武帝曾使張僧繇為他畫像,誌公現出了「十二面觀音像」,因此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與達摩、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寶誌禪師七歲依旨鍾山(今紫金山)道林寺僧儉出家,專心禪觀,因而得道。劉宋泰始年間,往來於都邑,居無定所,行事作風更是隨性,即使幾日不吃,也無飢餓之臉色,飄然瀟灑,喜寫詩詞送人,詞意如讖語,預言無不實現,故常被人爭相追問自己的禍凶吉福。
齊武帝認為寶誌禪師妖言惑眾,便強捉入獄;但是,人囚在獄中,仍有人每日見禪師遊行於市里,武帝派人至獄中檢視,卻又見師在獄中。後來,武帝索性就將禪師迎入華林園供養,並禁其出入。雖然說是被禁,但禪師不為所拘,仍然常遊訪龍光、罽賓、興皇、淨名等諸寺,直至梁武帝建國後,才將禪師解禁,並因禪師常對武帝談經說論,而備受崇信。
〈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因果文〉載:武帝問誌公禪師放生功德如何?
誌公禪師回答說放生功德,不可限量,並引經云:「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緣,遂使沉各別,以渠生死輪迴,互為六親眷屬,改頭換面不復相識,若能發喜捨心,起慈悲念,贖命放生者,現世保病延生,未來當證菩提。」可知,梁武帝常向誌公禪師請示佛法。
梁武帝也曾為了超度他的皇后郗氏,禮請誌公與十位高僧集製了一部《梁皇寶懺》。製懺緣起於皇后郗氏生前嫉妒六宮,性殘心狠,慘毒害物無數,死後墮莽蛇身受畜生果報,鱗片受萬蟲唼嚙,痛苦如針刺,而至皇宮內向梁武帝求救。
武帝急忙向寶誌禪師求教,禪師對梁武帝說:「必須要禮佛懺悔才能洗滌罪業。」因此武帝恭請誌公結集佛經撰懺悔文十卷,武帝依照懺本為皇后拜懺將功德回向。一日,禮懺畢,郗氏便現天人相向武帝拜謝:「承蒙皇帝為我作功德,現已超生忉利,今特來致謝。」」
《梁皇寶懺》至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是中國流傳最久的一部懺法,素有「懺中之王」的美稱,也是佛教中最被重視的懺儀。
禪師於天監十三年十二月示寂,世壽九十六。敕葬鍾山獨龍阜,於墓側立「開善寺」。諡號「廣濟大師」,後代續有追贈妙覺大師、道林真覺菩薩、慈應惠感大師、普濟聖師菩薩等號,也因寶誌禪師與晉朝佛圖澄相似,常現神通度人,而有許多神異事蹟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