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藝達人-- 百年布袋戲 金光閃閃又霹靂

郭士榛 |2011.10.03
2653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台灣傳統布袋戲真的式微了嗎?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吳明德表示,台灣布袋戲有百年歷史,在不斷「變異」過程中,讓「傳統」中有「金光」,「金光」又有「傳統」,使台灣布袋戲表演形式,總能推陳出新,延續其表演生命。

閩南語文化特產

台灣布袋戲來自於閩南的漳州、泉州和部分的潮州地區,所以布袋戲可說是閩南語文化的特產。吳明德表示,台灣布袋戲在坊間名稱就有三種,分別是「掌中戲」、「木偶戲」、「布袋戲」,通常是以操演技術、戲偶、舞台形式來命名。

「掌中戲」指雙掌操弄的表演藝術,觀眾只注意演者雙掌舞弄木偶栩栩如生、「木偶戲」是以偶代人的表演藝術,強調「偶的製作」,至於「布袋戲」,就是觀眾遠遠望去,像是個大布袋套住表演者的身體。吳明德說:「由此說明,可以了解台灣的布袋戲團大都取名『掌中戲團』的原因。」至於坊間為何都以「布袋戲」稱之,「中國福建偶戲專家沈繼生的說法,掌中偶人的構造必需要有布內套連綴頭部和四肢,再外著戲服,演者的手掌就活動在此內套之中,所以稱布袋戲。」

傳統採章回小說

隨著時代變遷及科技的進步,台灣布袋戲在「原生」與「演生」表演形式交融下,演變至今分成「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兩種。吳明德說:「傳統布袋戲偶是八寸古典偶,一位演師在彩樓操弄二尊偶,音樂都是後場,採用漢樂器演奏南管、潮調、北管。演出的劇本大都是先前輩採用戲曲型劇本,或是古典章回小說。」吳明德表示,布袋戲是屬陽剛劇種,不但演出戲碼以武打場面多,演師和角色、觀眾也都以男性為主。

其實早期傳統布袋戲也演「金光戲」,吳明德指出,民國四○年代,布袋戲進入內台演出,古冊戲像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劇都已演的太多遍,劇團需要新劇本吸引觀眾,李天祿就由上海帶回「少林寺」系列劇本,可是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中國和台灣斷了互通之路,只能引進「廣式武俠」劇本改編,可是演師看不懂,於是出現「排戲先生」,當年最有名的就是吳天來專門幫李天祿排新戲。

金光戲情劇荒誕

「為了搭配這種全新天馬行空、無厘頭、非人間式的情節和滿足觀眾嘗鮮求異的視聽需求,演出形式開始改變,像是木偶變大、唱盤播放東西洋音樂代替傳統人工鑼鼓的文武場。」吳明德表示,甚至鮮艷的彩繪機關變景舞台取代木雕彩樓,這種和傳統布袋戲形式完全不同,民間另起「金光布袋戲」來稱呼。甚至當時四大天團「亦宛然」、「小西園」、「新興閣」、「五洲園」都曾演過,像是早期赫赫有名的《大俠百草翁》就是「新興閣」的作品。

金光布袋戲的演出形式,對傳統布袋戲來說,是一種「創造性的背叛」,吳明德表示,雖然「金光戲」仍保有傳統戲中「一人口白、雙手撐偶、木頭雕刻」等表演特質,但在木偶、音樂、舞台等表演元素上擴張了傳統型制,而「金光戲」最大不同點在於自創天馬行空又荒誕無稽的劇情。

霹靂成台灣象徵

吳明德表示,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包括了日治時代去皇民化的皇民劇、一九四七年光復後的內台劍俠戲、一九五三年排戲先生出現、一九七○年代黃俊雄的史艷文風暴,及一九八四年至今的霹靂新世紀。

台灣金光戲發展到霹靂,為傳統戲曲注入活血,不斷推陳出新。吳明德說:「黃俊雄成功讓布袋戲現身電視螢幕,他勇於嘗試創新,曾經花費大筆經費購買音響設備,突破傳統的精神延續至兒子。其中黃強華、黃文擇開創的霹靂布袋戲,使得布袋戲堂而皇之地成為流行代名詞,甚至成為台灣文化的象徵。」

吳明德指出,霹靂布袋戲先錄製口白再操作木偶,八音才子黃文擇的口白藝術乃是賦予木偶靈魂的主要關鍵。在黃強華的領軍之下,霹靂的編劇團隊以既「魔幻」又「寫實」的劇情吸引大量的年輕人。吳明德說:「四不一沒有是霹靂的特色,四不包括:角色不平凡、角色行為不理性、女性不溫柔、正邪不合解,一沒有即是時空無邏輯。」

有百年歷史的台灣布袋戲,本身具有「一人口白、雙手撐偶、木頭雕刻」的表演特質,但也融合各種其他藝術為己用,就因「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台灣布袋得以交織差異產生美麗的和諧,達到絕美境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