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隨波逐流的「品德教育」

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系終身特聘教授) |2011.09.29
3116觀看次
字級

人本基金會出面指控台南某特教學校隱匿性侵案情,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九月二十三日上午,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該校長很認真負責,但已決定著手調查。中午時卻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決定將校長暫調回中部辦公室,待查清真相再作決定。

「有心人士」鬥爭工具

這名校長表示,當人本成員在媒體鏡頭前激動質問他:「校長,你到底知不知道」,他非常感慨。他指出,性侵案今年四月國賠判決確定後,人本南部聯合辦公室主任張萍「主動交代」校方絕不能透露,「以免學生和學校受二次傷害」,沒想到人本卻獨家爆料,在媒體前激情演出,讓人難以理解。他說,離職無妨,只希望外界不要再「消費師生」。同時還有十幾名學生家長舉行記者會,呼應校方說法,指整件事已淪為「有心人士」鬥爭工具,呼籲外界「不要再在傷口上撒鹽」。

聲援的家長指出,根據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統計,校方通報七十一案,人本卻指稱一百二十八案,「這個數字怎麼來的?」且當天參加人本記者會的家長,有一位是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應該清楚過程及件數,為何要嚴重灌水?甚至洩漏給外界?

人本張萍主任表示,這些針對人本的質疑,都是想利用不實內容抹黑,轉移校方違法失職的焦點,已遭舉發的資料都是校方提供,擔任性平委員的家長不可能誇大爆料;家長發現校方一再隱匿內容看不下去,擔心子女再受害才會出面。她認為,校方和教育部應該解釋清楚,而不是指責揭發惡行的家長與人本。

問題的根源

從「教改」啟動以來,中小學不僅因為實施「能力取向的教育」,課程內容散漫而難以統整,導致學生整合性思考能力普遍低落;而且因為誤用二元對立的文化觀,以為提倡西方「權利中心」的道德觀,一定要揚棄儒家傳統「義務中心」的道德觀,造成了嚴重的後遺症。某些「教改集團」,無法區辨「體罰」與「處罰」的差別,以「單向度的思考」盲目推動「自我中心式」的權利觀,教師動輒得咎,根本不曉得該如何進行品德教育。

曾經在該校任教的一位老師投書指出:學生犯錯,學校行政主管經常以分層負責為由,要求導師自行處理,或要求沒有權責的生活輔導員負責,卻不協助處理與解決問題。以致錯誤行為愈演愈烈,老師雖想要積極導正,但沒有行政單位作後盾,以致力有未逮。

特教生因為從小生活在一起,打打鬧鬧,互相追逐,互抓生殖器為樂,不以為意。老師們雖然經常勸戒,他們卻認為是開玩笑,何須大驚小怪?等到不舒服的感覺出現,有家長向政府舉發而獲得「國賠」後,原本在他們眼中沒什麼的小事,頓時變成一樁樁的猥褻案、騷擾案,學校頓時變成「性煉獄」!

讓「教改團體」牽著鼻子走

在這整個過程中,造成當前道德教育荒疏的「始作俑者」,反倒搖身一變,成為「正義使者」,讓校長「中箭落馬」。許多家長和學校老師看不過去,出面開記者會聲援學校。然而,散漫而天真的群眾永遠敵不過有組織、有策略的團體。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這些「教改團體」難道不需要因為「利益衝突」而有所迴避嗎?將來他們如果結合「受害學生」,開出天文數字的「國賠」價碼,教育部將如何自處?

道德教育長期荒疏的結果,是我們正在培養「道德意識」殘缺或甚至匱乏的下一代。針對這個問題,教育部的當務之急,是一方面發展本土社會科學理論,說明儒家「義務中心」的道德觀,如何整合西方「權利中心」的道德觀,作為推動品德教育的基礎;一方面努力宣導,讓家長和教師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師願意承擔「為人師表」的角色,家長也願意支持教師適當的管教措施,如此雙管齊下,才有可能振衰起敝,重振品德教育。如果教育部缺乏主見,凡事都抱著「和稀泥」的心態,寧可讓「教改團體」牽著鼻子走,這種品德教育是不會有希望的。教育部長不知是信也不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