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指考昨天寄發成績單及公布相關統計,錄取率可能低於九成,為五年來新低,學者、大學教師建議,考生應按興趣填志願。
錄取率雖可能低於九成,但還是很高,而且媒體日前報導,在答案卷中,出現許多情緒性字眼,如「干我屁事」、「太難了,我真的不會」、「這題真不是人寫的」、「來玩的」等,顯示有些學生真的不適合上大學,家長不應一味追求。
日前美國爆發有史以來最大教育醜聞,亞特蘭大市半數學校為了達到不讓學生留級的教學目標,灌水學生成績,而喬治亞州政府調查顯示,多數老師會修改考卷,也允許學生考試時抄答案,以達到最低升學標準。
這顯示為了達到升學目的,有心人所採取的手段,中外皆然。在加拿大,高中老師會對學生作是否能上大學的認定,若老師認定某學生學能不足以上一般大學,會建議讀技術學校。
筆者的外甥被醫生診斷過動,並不是安靜不下來的常見類型,而是因腦袋裝太多東西,所以造成無法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因此常無法完成家庭作業,最後被老師認定不能上大學,建議上技術學校,而且限縮學習科目。
即使是先進國家,為了達到升學標準,也爆發成績灌水事件,台灣預計在一百零三年實施十二年國教,雖然是否採計在校成績尚未定案,但多數人認為在社會氛圍下,採計在校成績很難做到絕對公平,我也擔心可能會發生亞特蘭大的狀況。
為了破除這些成績亂象,現代家長不能當照後鏡父母(使孩子再照自己的路走),把孩子的未來框住,應像幼兒學走路時,父母在前等他們走過來,這樣才能學會,也像學騎腳踏車,在後扶住車的人必須放手,學的人才能學會,現代的教養亦然,該放手讓孩子發展自己的未來。
真簧(台中市/教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