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經典的傳承與變創

陳良吉 |2011.06.09
882觀看次
字級

「經典」一詞,現今常見於對某項領域具代表性且出類拔萃的評價語。例如:抒情歌的經典、司法判例的經典、雙人搭擋的經典等,甚至運用到「品牌」的特色,如:衣服的經典款、某品牌包包的經典款、某地區的經典小吃等,諸如此類,這說明「經典」的存在與運用都有一個共同的依附──亙久不變的概念。

東漢班固《白虎通》訓「經」為「常」,以五常配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認為從「經書」去學習五常之道。劉熙《釋名》則認為「經,徑也。」如徑路的無所不通。

歷來對「經」的解釋很多,但大抵不出這兩個方向,劉師培說:「後世以降,以《六經》為先王之舊典也,乃訓經為法。又以《六經》為人所共習也,乃訓經為常。」意思就是「經典」等於常理,學習經典就是通往常理的方法。

因此,中國歷代文人都有「經世致用」的抱負,企望能將一生心血投注於解經訓典,從中體悟天地萬事萬物的常道,實踐於現世,匡正整個社會,這種理想與「文以載道」的標準相輔相成。

但現代「專業」取代「經世致用」,多元的文學表現形式不再以「載道」為唯一宗旨,當古人的「經典」不再是「眾人必須共習」的志業,是否悖論原先對於經典亙久不變的詮解?其實正好相反,「經典」就是掌握概念的不斷「變創」。

古老的「經典」從未消失,其概念鎔鑄一切道德觀念,早已成為任何形式具教育意義的指標基礎;現代對「經典」的詮釋,更多的是古代學習方式的繼承,也就是透過「經典」,掌握概念,進而再製「經典」。

因此,無論在任何領域,「經典」的學習,可以更快掌握其核心概念, 了解其為何受到眾人普偏接受的原因,並以此作為表現形式的「內涵」,符應時代的需求,變創為當代的經典,時間淘汰的只是外在的形式,而不能中斷概念的傳承。

人們也就在「經典」與「經典」之間,不斷的「傳承」與「變創」,開展成人類文化的經典歷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