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眼翳 移植自體結膜 少復發

 |2011.05.03
5147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黑眼球怎麼長了一層白膜?原來是眼結膜組織增生造成的「眼翳」,多數人誤以為是白內障。不過眼翳治療後可能一再復發,甚至更難治療,眼科醫師建議,切除眼翳後再移植自體結膜,可大幅減少復發機率,外觀上也更自然美觀。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江尚宜說,眼翳又稱為「翼狀贅肉」,因為長期暴露於紫外線輻射UV-A、UV-B或空氣、灰塵等長時間刺激,導致眼結膜組織不正常增生。

根據澳洲學者研究發現,特別是離島地區的居民或農漁夫、建築工人等,年長者發生率偏高,因此不少老人家誤以為罹患白內障。

江尚宜說,白內障是「眼球裡面」的水晶體混濁,眼翳則發生在「眼球表面」。不過眼翳「並非老年人專利」,臨床有不少三、四十歲的年輕人罹患眼翳。多從鼻側眼頭「長出來」,突起贅肉慢慢呈三角形「蔓延」至角膜中央,因生長緩慢,當發現時有的甚至蓋住瞳孔中心區而嚴重影響視力。

書田眼科主任王司宏說,眼翳再生能力強,即便手術切除贅肉,或使用抗癌藥物排多癌抑制組織增生,但容易一再復發,復發後的治療更困難。

江尚宜說,切除手術的復發率高達五到七成。較新的方法是在切除眼翳後,再用角膜,或取病患自己眼睛輪部外側的結膜,移植到切除處縫合,此種手術方式可減少復發率到百分之五左右,手術時間約為五十分鐘。

今年三月於澳洲雪梨舉辦的亞太眼科醫學會,即有示範及建議使用新法以減少復發,降低手術的併發症,如鞏膜壞死或眼內炎,並提升術後的美觀。

江尚宜曾替一名三十一歲菲傭切除眼翳,但不到兩個月就復發,建議病患使用自體輪部外側的結膜移植後,兩年來未再復發。且使用自體的結膜,比取用他人捐贈的角膜,感染風險降低,縫合後也比傳統切除手術更美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