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路向孔子請教侍奉鬼神的道理,孔子當下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用反問的方式回應,這一段師徒之間的對話,後來收錄在《論語‧先進篇》第十二章,其原文如下: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這段簡短對話的最後一句──「未知生,焉知死?」結果不但成了千古名言,也是千古的謎題與疑團,一方面不斷被後人引述,另一方面卻也一直被嚴重地誤會與曲解。
千古名言 千古謎題
國人忌諱死亡的心理,與避談死亡的態度,是眾所周知與公認的,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正好提供了一項權威的「理論根據」,因此每當眾人談論到死亡的話題時,就信手拈來,大加引述,卻很少追究這句話的來龍去脈與確切意涵,彷彿是說,睿智聖明如孔老夫子者,都避而不談死亡,我們又如何能夠談論?
再者,大眾不斷地引述,又似乎意味著孔子的話(或是孔子的思想),無形中主導了國人千百年來的「只談生,避談死」生死觀。一句根本不具有結論性質的簡短回應,卻不斷被後世拿出來為國人避諱死亡的態度作背書,孔子被大眾如此這般地「牽拖」,恐怕是他萬萬始料未及的,我深深覺得孔子實在是冤哉枉也。
我曾經多次在學術研討會上聽到與會者斷章取義地引述「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終於按耐不住,我不能只是默默地為孔子抱屈,更要發聲為文替孔子申冤平反。為此我寫了一篇三萬四千餘字的論文〈《論語》之生死學義理疏論——以「季路問事鬼神」章為中心〉,收錄在拙著《儒佛生死學及哲學論文集》一書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
其實孔子並未直接回答子路的問題,而是想藉由反問的方式同子路進一步討論,可惜子路沒有領會夫子的用意,以至於對話草草結束。因此,「未知生,焉知死?」根本就不能代表孔子的生死態度,希望大家不要斷章取義。
省思生死 展現生死
孔子真的是如大家所認定的,「只談生」而「避談死」嗎?這樣的論點有什麼具體的文獻佐證與理論根據嗎?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我可以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以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個大大的「NO」字!如果大家細讀《論語》全書的篇章,並且詳實地統計其文本中所曾出現「生」與「死」的次數,會有出乎大眾意料的發現,孔子非但不曾避諱談論死亡及其相關議題,而且著實還談得不少。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記載,孔子甚至於對自己死後封墳的方式都有所交代,而由學生子夏負責處理孔子的身後事宜。作為至聖先師的孔子,他的生命視野與生死態度,其實遠比一般大眾所認知的要豁達與開放得多了!
然則「生死可知乎?」針對此一問題,筆者個人是持肯定的態度。然而,「可知」並不表示吾人「已經知曉」,而是「可以」深入地省思與探索。其實,「生死大事」不但是可以省思的,而且是從人類有史以來即不斷地被人們思考與探索。從生命本身的觀點反思,「生」與「死」本來就是「生命」一體之兩面,「生」與「死」都是「生命之流」無法分割的一部份。換言之,吾人落在生命之大化流行中,「生」與「死」都是生命的「展現」,無「生命」即無「生死」;反之,無「生死」亦無「生命」。
因此,孔子之言「未知生,焉知死」,也可借鏡作為一種警語,即是不能離「生」而論「死」;反之亦然,我們也可以說「未知死,焉知生」,亦即不能離「死」而論「生」,而必須「生死並觀」與「生死並論」,才能徹見生死的奧秘與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