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口吃,許多人常會以「報號碼」的笑話來舉例,顯示口吃患者因為說話常常重複,沒有辦法流暢的說出一串電話號碼。電影《王者之聲》中的英王喬治六世,從小就知道自己口吃,然而,身為君王有責任向全民發表演說,為了解決一讀稿就嚴重口吃的問題,這才決定尋求治療。
以下舉電影中幾個特別的治療橋段為例,由台中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曾淑芬說明,這些治療方法是否可行?臨床上又是怎麼做?
橋段一:要求英王把彈珠放進嘴巴,必須克服這些彈珠來朗讀。答:錯
分析:電影中形容這是一個古典的治療方法,若依現代的觀點,當然更不科學。一般會建議口吃患者做一些嘴巴的放鬆動作,如同肢體暖身般,因為有些人口吃是跟習慣的發音方式有關,比如總是用笑的展唇方式來發音,若起始音念到的是圓唇音,可能轉不過來而產生口吃,因此的確可從嘴型著手,但絕對不是塞東西進去。
橋段二:英王一邊戴耳機聽音樂、一邊朗讀,錄音的成果反而不會口吃。答:對
分析:口吃患者預期自己說出來的話會很糟糕,愈留意反而結果愈糟,如同跳舞時愈在意舞步,愈容易踩到別人的腳。因此臨床上的確會使用「遮蔽法」,口吃患者聽不到自己的聲音時,音量會加大,不會馬上退縮,是一個建立信心的方法。
橋段三:反覆念繞口令、全身跳動。答:對
分析:目的應是練習嘴巴靈活度、放鬆肢體。其實一個人講話時不只嘴巴在運動,肢體韻律感也會有影響,當肢體愈僵硬,呼吸就不順暢,說話也就容易打結甚至口吃。
橋段四:練習腹式呼吸,甚至叫王后坐在英王腹部。
答:對
分析:腹式呼吸可以幫助放鬆,讓說話較有起伏,因此常常演說的人,上台講話就跟平常一樣,調整呼吸對於克服口吃是很重要的課題,臨床上當然不會叫人坐在腹部上,但是可能會放一個小沙包或是一本書,有一個重量在,的確較能體會到腹式呼吸的感覺。
橋段五:起始音多念幾下再發聲,比如:母親「mother」就先mm……再念出mother。答:對
分析:臨床上有一種訓練方法是去模仿口吃,就是每個起始音發出前,先刻意多念幾次,這是將原本無意識產生的口吃,變成有意識去做重複音,讓口吃患者發現自己其實是可以控制的,但這種方法就不適合年紀較小的孩子,會分不清這是一個治療方式,事實上這部片既然治療對象是英王,方法較適合成人。
片中英王喬治六世雖然演說、念故事書會口吃,但是唱歌時不會口吃、被激怒而罵髒話時也不會口吃。
曾淑芬表示,旋律有一種節奏,加上歌詞內容往往不會過長,演唱時不用太思考,或是有人認為唱歌傳達的意思不同於說話表達想法,因此的確不少口吃患者唱歌不會口吃。
至於罵人則是一種情緒語言,曾淑芬表示,那是反射情緒,不需經過思考,對口吃患者反而不會構成溝通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