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故事】禍福無非自己求

羅秀美 |2011.01.10
1148觀看次
字級

「禍福無非自己求」,語出辛棄疾〈丙寅歲,山間競傳諸將有下棘寺者〉:「去年騎鶴上揚州,意氣平吞萬戶侯。誰使匈奴來塞上,卻從廷尉望山頭。榮華大抵有時歇,禍福無非自己求。記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門下至今羞。」

詩人說道,去年我曾經發出極為不切實際的夢想,如騎仙鶴上揚州做官一般的痴妄;並且意氣一發便能鎮伏統治階級。是誰讓匈奴來到塞上,我雖有意抗敵,卻因故只能辭免朝廷徵召而泣望雄據山頭的外敵啊。榮華富貴大致有其停歇之時,禍福也無非是自己求來的。大家應該都能記得千年前山西的一場遺恨,那就是漢代李陵降匈奴的憾事啊,至今仍令他的門下蒙羞呢。

辛棄疾此詩,寫於宋寧宗開禧二年丙寅年(一二○五),時年六十七,距辭世僅一年。辛棄疾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即參與抗金義軍,但他所提之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迭遭主和派打壓,很長一段時間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

晚年一度被朝廷起用,開禧元年,六十六歲的辛棄疾被調任隆興(江西南昌)知府,未到任,因諫官彈劾,新令撤回;他懷著滿腔憂憤返回鉛山;第二年,又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但他上疏辭免。當年五月,朝廷正式發布伐金令,各路軍隊接連潰敗。十二月,辛棄疾派知江陵府(湖北荊州),未就任。南宋向金求和,朝廷又徵召辛棄疾到杭州,奏陳他對時局的看法,擬授兵部侍郎予辛棄疾,但他一再力辭,終至不肯再出山,不久病卒。這首詩便寫在病卒前的這短暫被起用的一年。

由此可知,辛棄疾此詩中蘊藏的憂憤如何之深切。詩人對於自己未有機會抗金,僅能閒居上饒鉛山,既焦急又悲憤。他在詩中引述了兩位古代將軍的典故,一是東晉將軍蘇峻不聽朝廷徵召的故事,一是漢代李陵降匈奴之事。

蘇峻疑心庾亮欲謀害自己,勒兵自守。朝廷遣使諷諭,蘇峻說道:「我寧可在山頭(盤據地)遙望朝廷(刑獄),也不能在朝廷泣望山頭」,乃作亂。後世便以「山頭廷尉」指稱「不聽徵召之人」;後者是漢代李陵降匈奴之事,不只牽連司馬遷遭腐刑,其門下至今依舊含羞。以上兩項歷史殷鑑,皆投射了辛棄疾由衷的淑世心聲。

是以,行至暮年的辛棄疾在此家國外患內憂之際,只能束手。對他而言「榮華大抵有時歇,禍福無非自己求」,不只是對朝廷的感慨與期許,也是他對人生所下的注腳吧。榮華富貴確有隨時消亡之時,而人間禍福更是往往由於自己招惹而來的。閒居上饒鉛山的辛棄疾,應已看穿了人生得失榮辱之內蘊,自然發出如此深嘆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