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藝新價值 3萬農婦攜手編織

 |2010.11.13
391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扔梭子、踩踏板、拉繩框,陜西省楊淩大寨鄉西小寨村的湯玉改,動作利落地完成織布的一道道程序。像這樣的動作,她每天都要在織布機上重複上千次,而在三年前,織布機還被鄉親們視為「老骨董」,在村裡幾近消失。

近年來,陜西省以傳承民間文化、促進婦女就業為目標,挖掘民間手工藝好手,進行產品研發,同時培養更多婦女投入生產,並幫忙建構市場,推銷產品。

由於政府大力支持,民間剪紙、泥塑、刺繡、土織布等「老物件」又重新被民間重視,成為農村婦女創造收入的捷徑。

湯玉改說,自己年輕時曾經織過布,後來機器織布更快更亮麗,沒人自己織布,連織布機也在村裡「消失」。直到幾年前,政府送給她們改良後的新式織布機、棉線,她們重新坐到機器前,織出來的老粗布,政府還幫她們銷售。

她指出,一些年輕的姑娘不會織布,村裡的老人就教她們織,「現在織一張床單,可以掙人民幣七十五元(約新台幣三百四十元)」。村裡的婦女僅利用農閒時間織布,每年都能增加人民幣幾千元收入。

官員表示,起源於陜西關中農村地區的土織布,又名老粗布、手織布,擁有上千年的歷史。其工藝包括軋花、紡線、經線、織布等大小二十七道工序,產品以柳條、彩條、方格、提花四大系列為基礎,農村婦女能靠二十二種基本色線,織出幾十種絢麗多彩的圖案,一般由經驗豐富的婦女代代相傳,曾經是關中女兒出嫁時必備的陪嫁品,是婦女勤勞能幹的象徵。

他說,隨著工業時代來臨,土織布逐漸沒落,但在人們崇尚綠色、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流中,土織布因其絢麗的色彩、舒適的質地、冬暖夏涼的特點又受到追捧,透過生產規模化、市場化、組織化,土織布已走出農村,與剪紙、泥塑、刺繡等工藝品,一同成為熱銷的外貿品。

截至目前,陜西已創建婦女手工藝品專業村一百多個,婦女手工藝品經濟合作組織五百多個,從事手工藝品製作的婦女三萬多人,產品遠銷歐美、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收人民幣三億多元(約新台幣十三億元),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人民幣八千多元(約新台幣三萬六千元),她們也常透過比賽,切磋、提升技藝。

另一方面,由於手工土織布產量有限,現在市面上已出現機器織的土織布,價格便宜,產品也很精美,甚至連其他省分也來搶食土織布這塊大餅,百貨公司、小商店隨處可見土織布商品。如何保有「手工土織布」的價值,成為陜西當局極力解決的難題,農民則希望透過創建「品牌」,提高陜西手工土織織布的能見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