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讀書就是讀人、讀社會

受訪者/星雲大師 採訪/游常山 |2010.10.03
1156觀看次
字級

書名: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作者:彭蕙仙‧蘇惠昭等採訪

出版:天下文化


年輕的時候,求知的心,如飢如渴,讀得很快,往往讀到愛不釋手。

在棲霞山有六、七年的時間,從沒有外出過,除了挑柴、擔水之外,就是讀書。

聽聞、思考才有收穫

我想,關於閱讀,佛教裡有一句話說:「以聞思修入三摩地。」聽聞、思考,都是很重要的,光讀不思考,不會有收穫。我覺得讀書想收到最大的效果,就要把好的句子、道理,用筆記記下來,等到日後回憶的時候,再把它翻出來看,就會如同播放電影一般,一一浮現,也就成為自己思想裡的一部分了,影響很深刻。如果看過就放下來了,那麼書還是書,自己還是自己。

所以讀書要思考,最好能在書上作筆記,圈圈點點的,那不是不愛惜書,而是會讀書。

我後來撰寫傳記《釋迦牟尼佛傳》、《十大弟子傳》,長篇小說《玉琳國師》等書,都只是本諸人生不同階段的學習。

我把我的人生畫分為八個時期:

第一個十歲,是成長時期。

第二個十歲,是學習時期。

第三個十歲,是參學時期。我參學過很多佛教的老師,雖然沒有在學校裡正式上過他們的課,可是我向他們請教,聽他們講話。他們的一句、兩句話,至今相隔六、七十年了,我仍然記得。雖然只是兩、三個小時的談話,對我的啟發,卻不少於一年、兩年授課的功用。所以別人講話,要會聽,要諦聽,不聽或者聽了又還給別人,就沒有用了。

所謂「聞、思、修」,「修」就是要實踐,對於自己所學,要能落實。例如講信用,不是要求人家要有信用,是要求自己要有信用;誠實,也不是要人家誠實,是要自己誠實。所以自己與書中的道理也要配合、要相應。

第四個十歲,是文學時期。我在三十歲到四十歲時,社會上常有一些人對佛教不了解,我基於對信仰的維護,就寫文章和他們辯駁。

第五個十歲,是哲學時期。四十歲之後,在佛教裡,有人批評我只會寫些文章,沒有思想,上不了←面,於是我再研讀哲學書籍,也因此喜歡上了哲學。

第六個十歲,五十歲到六十歲,是歷史時期。

第七個十歲,六十歲到七十歲,是倫理時期。

第八個十歲,七十歲以後,我又慢慢回歸到佛學,還是覺得佛學最圓滿。

讀人生、讀社會、讀心

在讀書上,我最感謝聖璞老師的鼓勵,這是學習裡的重要關鍵,還有一個生物老師普蓮法師。上課時,許多我們搞不清頭緒的問題,他都用表格來講解,化繁就簡。

另外,有一位北京大學出身的介如法師,教導我們地理。很僥倖的,我生逢在這一個時代,不但接受了古老的教育,也接受了現代化的教育。介如法師教地理,恐怕連現在各個中學的老師都沒有他教得好。他怎麼教法呢?譬如他要講中國的山脈,會先在黑板上寫個「山」字,之後就在整個黑板上畫山,這個山脈是什麼、那個山脈是什麼,也會一一講解。

薛劍園老師教我們如何分析文章的結構,有時候用人體為比喻,哪一部分是頭,哪一部分是手,中心的腸胃在哪裡,腳又是在哪裡,他都會逐一指出。甚至用一棟房子來比喻一篇文章,那個部分是梁、那個部分是柱子,他也都能清楚說明。

我讀書是利用零碎時間,例如搭飛機、坐火車時讀的。讀過的書,利用走路時想一想,或者跟別人談論、分享,就可以增加自己的記憶,就能活用了。

不過我想最好的讀書是讀人生、讀社會、讀心,尤其是把人心讀通,是很重要的。但是讀書讀心也不是一味要人家有慈悲心,有智慧心,要人家怎麼個好法。人家之好,先要自己好。自己都不好了,還要人家好嗎?

節選自《閱讀是一輩子的事》/天下文化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